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先秦两汉诸子赋论的时代转换与文学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论坛》 孙少华 参加讨论

    二、“赋心”“赋神”的内涵与文学倾向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有“屈原赋之属”“孙卿赋之属”“陆贾赋之属”,首列者皆楚人,或者即有尊“赋出楚人”之意。深入分析西汉赋家作品,却体现出“赋心”“赋神”不同的赋论思想。
    “屈原赋之属”,凡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据上文,屈原、唐勒、宋玉属于先秦,汉初之赵幽王赋、庄忌赋、贾谊赋、枚乘赋,皆上承屈原、荀子赋抒情传统。司马相如赋、淮南王赋、淮南王群臣赋、太常蓼侯孔臧赋、阳丘侯刘郾赋(齐悼惠王子,汉景帝四年被削为司寇)、吾丘寿王赋、蔡甲赋、汉武帝所自造赋,皆汉武帝时期赋作。兒宽赋、阳成侯刘德赋、刘向赋、光禄大夫张子侨赋、王褒赋,同属近臣之赋,如《汉书·兒宽传》:“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汉书·王褒传》:“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待诏金马门。”[2](P821)他们这种近臣身份,为其赋作注入了两种倾向:第一,政治上的得势与皇帝的格外宠信,使其赋作包含着“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宏大气象与“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赋家之心”②;第二,政治地位与身份的特殊性,使其能够以近臣身份赋予汉赋作品以讽谏主旨。前者符合他们对知识掌控与信息传递的需要,后者则是他们在赋作中的寄托遥深;二者的结合,则体现着赋家对政治权力的无限向往和对国家政治的高度关心。这就是汉武帝时期赋家的社会关怀与现实关切。这种赋论,刘熙载结合《西京杂记》的记载总结为“赋心”,其特征有三:第一,与《诗》之“鸟兽草木”的学习有关;第二,与“雅言”有关;第三,与“诗言志”有关。这说明,汉代“赋心”理论继承了先秦《诗经》“诗言志”与“赋志”传统以及先秦文化的传授传统,并且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赋予作品以鲜明的讽谏功能。此类赋作的本质特征,就是其中既含有作家本人的学术思考和情感寄托,又含有他们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思考。
    “赋心”之作,“主文而谲谏”,多劝谏、多训导、多教化,功能类同《诗经》。赋家往往继承先秦史家“直书”传统,在文章中表现出鲜明的价值取向和直接的社会干预倾向,其中所有的景物描写,皆为特定的文章主旨服务。如枚乘《七发》,其中写自然音乐、山珍海味、骏马良御、山海奇观、校猎场面、曲江观涛等,并非为情而写景,而是写景以“写志”,即具有特定的写作主旨。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为阐述“天下要言妙道”服务。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侈靡多过其实,且非义理所止”,但所有的夸饰皆为揭示“仁者不繇”的主题。这种赋末“劝诫”的体式,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严重削弱了作品的文学性。
    “陆贾赋之属”,所见作家有枚皋、朱建、常侍郎庄葱、严助、朱买臣、宗正刘辟强、司马迁、郎中臣婴齐、臣说、臣吾、辽东太守苏季、萧望之、河内太守徐明、给事黄门侍郎李息、淮阳宪王、扬雄、待诏冯商、博士弟子杜参、车郎张丰、骠骑将军朱宇,凡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
    汉初五十年以内的赋家中,朱建被汉高祖赐号平原君,枚皋、庄葱、严助、朱买臣同为汉武帝近臣,并能受到皇帝特殊的宠信③,宗正刘辟强武帝时“以宗室子随二千石论议,冠诸宗室”,汉昭帝“举茂才刘辟强、刘长乐皆为光禄大夫,辟强守长乐卫尉”,司马迁为太史。郎中臣婴齐,班固注:“武帝时。”颜师古曰:“刘向云故待诏,不知其姓,数从游观,名能为文。”[2](P1731-1732)臣说、臣吾皆武帝时人,姚振宗认为二人“亦官郎中”[5](P320)。陆贾本人亦为高祖太中大夫。据此可知,汉武帝时“陆贾赋之属”之赋家,皆为皇帝近臣,或为郎官,或为大夫,其才能皆长于文辞、论议。他们这种特殊的身份与才能,为其进谏皇帝提供了便利。陆贾代表汉王朝多次出使南越,并能在高祖前从容进谏,可证。其他如司马迁、严助、刘辟强等,皆有此便利条件。枚皋“诙笑类俳倡,为赋颂好嫚戏”,其实也有委婉而讽的意思。之所以说他们“委婉而讽”,就与他们这种近侍身份有关。这些赋家其实并非国家重臣,类似倡优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向帝王直言相谏,其赋作必然更加倾向于对自然万物的形象描绘。扬雄《法言》称“人心其神”“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罗根泽先生认为:“这虽不是对赋而言,然若以适用于赋,亦当然是‘赋神’。”[6](P93)
    “赋神”之作,呈现出两种文学倾向:
    第一,赋作“讽谏”的成分大大减少。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扬雄生活的时代,除了汉成帝稍微喜爱汉赋,汉哀帝、汉平帝,即位时年岁不大(汉哀帝十九岁、汉平帝九岁),对汉赋尚无明显喜好,况且权力不在他们手中,此时赋家并无讽谏必要。其次,汉成帝以后,外戚擅权,赋家远离政治核心权力圈,更无直谏机会。甚至到后来,刘歆、王莽被赶出京城;再至王莽时,扬雄只能校书于天禄阁。此时的赋家,即使有作品也只能“劝百而讽一”“劝而不止”。
    第二,赋家对政治的关注度大大下降,对社会管理的干预大多采取了迂回方式。这种写作模式,大大降低了汉赋的“志”“心”功能。很多情况下,阅读者很难从赋中看出赋家“讽谏”的意图。这就造成了汉赋作品的“写实”色彩,文学性相应增强。如扬雄《河东赋》,其中有大量场景描写:“于是命群臣,齐法服,整灵舆,乃抚翠凤之驾,六先景之乘,掉奔星之流旃,彏天狼之威弧。张耀日之玄旄,扬左纛,被云梢。奋电鞭,骖雷辎,鸣洪钟,建五旗。”还有个人心理感受:“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洒沉灾于豁渎兮,播九河于东濒。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以经营。乐往昔之遗风兮,喜虞氏之所耕。瞰帝唐之嵩高兮,眽隆周之大宁。汨低回而不能去兮,行睨陔下与彭城。秽南巢之坎坷兮,易豳岐之夷平。”也有自然景物描写:“云霏霏而来迎兮,泽渗漓而下降,郁萧条其幽蔼兮,滃泛沛以丰隆。叱风伯于南北兮,呵雨师于西东,参天地而独立兮,廓荡荡其亡双。”[2](P3538)诸如此类的文学描写,基本上没有特定的政治色彩,而是作者对当时实际情况的忠实记录。尤其是赋末没有明确的主旨揭示,显示《河东赋》每一段景物描写,并非为特定的政治主题服务。凌稚隆《汉书评林》认为:“雄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盖望帝之自兴而至治,以臻帝皇也。‘轶五帝’、‘蹑三皇’四句,正以此意讽帝云。”如果确实如此,这种“讽”也真的是连“劝百讽一”都算不上。
    汉代赋论,无论是“赋心”还是“赋神”,赋家身份不外乎两种:侍臣与大夫。班固《两都赋序》云:“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这些人物,皆在“孙卿赋”“陆贾赋”之列。其写作主旨,即班固所云“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7](P21)。其本质,实际上就是将赋论分为“赋心”(宣上德而尽忠孝)、“赋神”(抒下情而通讽谕)两类。这也就是汉宣帝所言“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但从本质上说,两类赋论,皆有服务于现实政治的意图。但就汉代特定的历史背景来说,失去了“讽谏”功能的汉赋,虽然文学性有所增强,但其政治意义大大削弱。扬雄时代的汉赋,与贾谊、司马相如时代相比,已经面目全非,故扬雄感叹:“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2](P175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