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刘若愚将包括理论探讨和实际批评两者的“文学批评”区分为“文学本论”与“文学分论”,并认为二者分别属于“本体论的”和“现象论的或方法论的”,虽然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显然刘若愚并未对文学的“本体论”和“价值论”进行理论上的区分,因而他在《中国文学理论》中所讨论的“形上理论”、“决定理论与表现理论”、“审美理论”、“实用理论”兼容对于文学本体论与价值论的理论探讨。 ②《论语·为政》。 ③《论语·八佾》。 ④《论语·阳货》。 ⑤《毛诗序》。 ⑥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 ⑦周敦颐:《通书·文辞》。 ⑧韩愈;《送孟东野序》。 ⑨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陈传才.当代文艺理论寻思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郭凤志.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8]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9]袁济喜.中国古代文论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0]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