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长江学术》2015年第201 赵伯陶 参加讨论

    三、前四史书证的校勘辨析作用
    前四史书证对《聊斋志异》文字的校勘功能也不可忽视。如卷六《崔猛》:“崔大异之,亲与口对状,申忿相争。”(第1661页)所谓“口对状”,意谓受审时亲口与之据诉状核对事实。对状,犹“对簿”;状,狱辞的文书,犹今之起诉状。“口对状”,语本《史记》卷一○一《袁盎晁错列传》:“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50)异史本、青柯亭刻本外,铸雪斋本、二十四卷本皆作“对状”,无“口”;朱注本据铸雪斋本,亦无“口”;盛注本据异史本,作“口对状”。今校以《史记》,可见盛注本是。再如卷七《神女》:“君不幸得毋望之祸,闻之太息。”(第1914页)“毋望之祸”,意谓不期而至的祸患,形容出乎意外或难以测度之祸,语本《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唐张守节正义:“无望谓不望而忽至也。”(51)朱注本据铸雪斋本,盛注本据异史本,皆改手稿本之“毋望之祸”为“无妄之灾”。今校以《史记》有关文字,显然除手稿本外,《聊斋志异》诸本皆作“无妄之灾”并不符合蒲松龄的原创文字风格。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词或词组,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相关义项逐渐转为冷僻或已经被他词所替代。蒲松龄博学好古,每喜用词语古义,后人不辨其书证,往往校改失误。卷七《云萝公主》:“生归,殡母已,柴门谢客。”(第1852页)“柴(zhài寨)门”,犹杜门,闭门,语本《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52)柴,谓编木维护四周。《公羊传·哀公四年》:“亡国之社盖揜之,揜其上而柴其下。”汉何休注:“揜、柴之者,绝,不得使通天地四方。”(53)“柴门”,清黄炎熙选抄本《聊斋志异》作“闭门”,朱注本据铸雪斋本作“杜门”,皆不妥;盛注本据异史本(同手稿本)作“柴门”,是,但未注音。实则清吕湛恩注已明“柴门”之典出《后汉书》,清何垠注也已经明确其义,今人作注自当依据手稿本校勘为“柴门”为是。
    《聊斋志异》有时用词虽同一却取义有别者,也需依据相关书证加以辨析。如卷四《章阿端》:“何处狂生,居然高卧。”(第945页)此处“狂生”,谓无知妄为的人,语本《荀子·君道》:“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乐。”(54)同卷《狐梦》:“无惑乎同道者不交狂生也。”(第935页)此处“狂生”,则谓狂放的人,语本《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55)再如“邂逅”一词,《聊斋》中屡用之,其释义或不同。卷三《青梅》:“徜非阻雨,何以有此邂逅。”(第665页)此处“邂逅”谓不期而遇,语本《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56)”卷三《公孙九娘》:“邂逅含情,极尽欢昵。”(第711页),此处“邂逅”谓欢悦貌,语本《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邂逅。”(57)卷四《花姑子》:“今之邂逅,幸耳。”(第962页)此处“邂逅”谓事出于意料之外,语本《后汉书》卷五七《杜根传》:“周旋民间,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58)《资治通鉴》卷五○“汉安帝建光元年”引此文,元胡三省注云:“邂逅,不期而会,谓出于意料之外也。”(59)今人注本多不加注,忽略了一词多义的可能性存在。词语取义,有典籍书证可以为据,不辨则罔。以下再举数例:
    卷四《黎氏》“异史氏曰”:“士则无行,报亦惨矣。”(第1026页)“士则”,原谓士大夫的楷模、榜样,这里即指代文人士大夫,语本《三国志》卷二八《邓艾传》:“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60)“士则”,各注本皆未出注,极易令读者视“则”为连词。
    卷六《崔猛》“异史氏曰”有云:“然欲天下无不平之事,宁非意过其通者与?”(第1663页)“意过其通”,意谓主客观相脱离,愿望超过实施的可能性,语本《三国志》卷二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评》:“辛毗、杨阜,刚亮公直,正谏匪躬,亚乎汲黯之高风焉。高堂隆学业修明,志在匡君,因变陈戒,发于恳诚,忠矣哉!及至必改正朔,俾魏祖虞,所谓意过其通者欤!”(61)通,实施,《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62)“意过其通”,盛注本未注;朱注本注云:“意过其通:意谓主观所想超过常理。通,通常的道理。”(63)未引《三国志》为书证,释“通”之义也有偏差。
    卷六《小梅》“异史氏曰”:“至座有良朋,车裘可共,迨宿莽既滋,妻子陵夷,则车中人望望然去之矣。死友而不忍忘,感恩而思所报,独何人哉!”(第1780页)前五句意谓富贵时高朋满座,可互通有无;等到主人去世,家业消亡,昔日友人莫不纷纷离去,避之唯恐不及。后三句为赞赏狐女小梅的话。这一段话中间数句出典姑且不论,一头一尾则皆语本《后汉书》。“座有良朋”,典出《后汉书》卷七○《孔融传》:“(孔融)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64)“独何人哉”,意谓那是什么人呢,属于赞许之语,语本《后汉书》卷四八《徐璆传》:“璆乃叹曰:‘龚胜、鲍宣,独何人哉?守之必死!’”(65)今天的注家对于“独何人哉”四字多不予理会,其实若注引书证,“异史氏曰”一段话所饱含的情韵意味就呼之欲出了,今人不可漠然视之。
    卷七《神女》:“子诚敝人也!不念畴昔之义,而欲乘人之厄。”(第1916页)“敝人”谓德行不高的人,语本《后汉书》卷二五《卓茂传》:“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66)清吕湛恩已注明“敝人”一词的《后汉书》出典,今人注本反而不加引证,诚属缺憾。
    卷八《王者》:“限期已满,归必就刑,禀白何所申证。”(第2158页)“申证”,谓明白的证据,语本《后汉书》卷一六《邓骘传》:“罪无申证,狱不讯鞠,遂令骘等罹此酷滥。”唐李贤注:“申,明白也。”(67)朱注本注云:“申证:申述验证。”(68)似有望文生义之嫌。其他注本皆不注,更令读者难得两字之要领。
    《聊斋》中的一些副词,如果用法特殊,有时也需要利用书证加以辨析。如“稍稍”,卷一《瞳人语》:“稍稍近觇之。”(第15页)同卷《狐嫁女》:“公稍稍转侧,作嚏咳。”(第79页)卷三《姊妹易嫁》:“然女素病赤,稍稍介公意。”(第767页)“稍稍”皆意谓“稍微”,不引注书证,其意亦明。卷一《耿十八》:“稍稍近问,始历历言本末。”(第279页)卷二《侠女》:“稍稍稔熟,渐以嘲谑。”(第309页)卷三《罗刹海市》:“马由是稍稍权子母。”(第673页)“稍稍”皆意谓“逐渐”,也可不引书证。卷三《念秧》:“张望见王,垂手拱立,谦若厮仆,稍稍问讯。”(第848页)“稍稍”,这里是“随即”之意,语本《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坐乃起更衣,稍稍去。”(69)此义因不常用,就须引相关书证以为凭。又如副词“暂”,有“突然”的义项。卷四《荷花三娘子》:“心疑其非人,而亦无术暂绝使去。”(第1029页)后一句青柯亭本无“暂”字,似是刻书者以为衍字而删改,其实这一用法早见于《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70)《聊斋志异》中的副词使用也有模仿前四史用法的痕迹,两者的关联可谓无所不在,注家若能注出,显然于读者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