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李贺诗的悲剧意识(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冷成金 董宇宇 参加讨论

    四、李贺诗的生命悲剧意识与价值建构
    悲剧意识不是悲伤、悲哀、悲惨意识,而是价值建构的重要前提和方式。只有对世事人生富有感情,常常兴起丰富而深刻的悲剧意识,才会善于思索和追询,才能逐渐将富有合理性的价值积淀入人的情感之中,否则人就会在麻木中沉沦。所以,悲剧意识的兴起对于人的心灵成长和价值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唐诗宋词恰恰是中国悲剧意识最重要的载体,这也就是我们要反复吟诵那些优秀诗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文化中,悲剧意识与价值建构的深微联系在于人的“自足性”。关于人的“自足性”,《论语》中有着充分的论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鬼神的无待与人的“自足”。“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鬼神和死亡不可靠,也不可知,因此,它对人的价值建立没有任何意义。“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人做了坏事,即使上天豁免了他的罪行,对于人的道德圆满也是无用的。(二)对他人的无待与人的“自足”。“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一切都靠自己做主,从下面学习,最后到达更高的人格境界,这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与上天和别人没有任何的关系。(三)“为仁由己”的自证与人的“自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要想达到仁,只有靠自己。人生来未必要“欲仁”,却必须“欲仁”,因为不“欲仁”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与发展。“仁”就是历史合理性,是人类共同选择的结果,因此“仁”就在内心,“我欲仁”,“仁”一定能到来。人生来未必是有价值的,但人却是必须有价值的。因此,人的“自足性”决定了人的价值由自己来建立。这种思想,至北宋张载就表述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向空而有”的价值建立方式。
    李贺诗歌生命悲剧意识的彻底性充分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之“空”,这种“空”在李贺诗歌的艺术倾向和艺术感染力的特定作用下导向了价值的崛立。我们经常会困惑,李贺的很多诗歌并没有提供价值取向,似乎没有什么积极的社会意义,从表面上看甚至还有些消极,但这些诗歌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没有把读者带向颓废,就是因为李贺的这类诗歌带给了人们价值崛立的自由,为人的觉醒和价值的建立提供了契机。
    总的看来,李贺诗的悲剧意识对价值建构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命意识的建构、生存状态的建构和历史价值的建构。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生命意识与死亡意识是一体的两面,而悲剧意识与价值建构也是一体的两面。如前文中提到的《苏小小墓》,苏小小的红颜薄命让人扼腕叹息,苏小小的早亡必然带给人们对于生命的切近感受和深入思考。美好的人、美好的情感本来应该得到天地的佑护,但现实恰恰相反,这种生命的悲剧感积聚的是愤懑的感情,指向的是对生命的自觉。这种生命的自觉,或生命意识,不是没有内涵的空洞的概念或是单纯的活着,指向的是生命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指向的是对单纯活着的否弃和对活着的价值建构,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意识。《苏小小墓》表现了对美好人生与情感的彻底绝望,但价值正在绝望处崛立,就像人对自己的永生彻底绝望后建立起价值一样。
    活着是生命意识的基础,但并非生命的核心内涵。李贺在《后园凿井歌》这样写道:“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3](P.545)诗中希望太阳永远停留在城头,一日变作千年之长,表现了对生命长度的无比渴望。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渴望?那是为了情。乐府诗中言及汲井,每以美人为说,多与夫妻谐和相关,该诗又特别引入了《世说新语》“粲与妇情至笃”的故事,使得诗作对生命长度的渴望变成了对情的执著追求。晏殊言“人生有限情无限”,李贺此诗希望弥合二者的裂痕,变成“无限人生无限情”。在这里,“情”是生命意识的核心和本体。
    这种生命意识的建构又经常和壮志不遂联系起来,如《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不须浪饮丁督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3](P.127)诗作开篇就将人置于宇宙自然的沧桑巨变中,第二句再写时间的永恒和人的寿命的有限,使人强烈地感到人生的短暂和不确定性,兴起了浓烈的生命悲剧意识。接下来写英雄无主,有志难伸,为上面的生命意识注入精神内涵,使生命悲剧意识找到了现实着落处,上升到新的高度,建构起的是生命与事功相统一的生命意识。
    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把握,对于宇宙自然和人世变化的敏感,李贺诗表现得极其令人震撼。《梦天》以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天地:“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3](P.721)这是不定的沧桑,是没有依据的变迁之悲。又如《将进酒》,前面写青春的美好,后面就写“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表现出对生命的无比的珍惜和对青春流逝的极度的无奈。另如“今日槿花落,明朝桐树秋”[3](《莫愁曲》,P.676)、“刺香满地菖蒲草,雨梁燕语悲身老”[3](《新夏歌》,P.705)之类的句子,更有很多。这种对时空和变化的恐惧本来是人生的不可逃避的本真状态,李贺将其鲜明地提撕出来,导向的是对可把握的事物的追求,即建立超越生死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