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李贺诗的悲剧意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冷成金 董宇宇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中国悲剧意识来源于对人的生命有限性的感知。李贺诗思考生命的长度,追询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感受,希求对生命的把握,表现出彻底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通过中国文化特有的心理机制,以“向空而有”的方式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状态和历史价值的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关 键 词:李贺/生命/悲剧意识/价值建构
    作者简介:冷成金(1962- ),男,山东临沂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古代文论研究;董宇宇(1987- ),男,江苏南通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贺诗歌的精神内涵似乎是个谜团。他的诗歌以极其强烈的情感和异常奇瑰的意象表现了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追询与质疑,提出了人的生命存在中的永恒之问。对于李贺诗歌提出的这些问题,如果从悲剧意识的角度加以探讨,或许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
    一、中国悲剧意识的来源和特点
    悲剧意识是与悲剧性、悲剧精神密切相关的概念。悲剧性是人依照某种参照物确定的人的生存属性,以有限人生去追求某种无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人生有限情无限”[(晏殊《踏莎行·绿树归莺》)]的矛盾必然造就人的悲剧性;悲剧意识是指对悲剧性的意识,即对悲剧性产生的思想和情感;悲剧精神是指悲剧意识的指向,如屈服、逃避、抗争、超越等。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最感焦虑的三个问题是宇宙中性、价值无解和生命有限,而在三个问题中人的生命有限性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生命有限性如果得到了解决,其余两个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思路和可能;反之,无论是希望把宇宙自然当作人的外在皈依,还是将人的精神价值当作人的内在归宿,都落不到实处。因此,先秦儒道的立论方式均是从解决人的有限性入手[1],而解决的方式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尤其是对后世文化产生主要影响的儒家,十分明确地要求将有限的个体融入到人类总体中而获得超越性价值,实现人生的永恒。
    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来源是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而消解悲剧意识的方式正如解决人的生命有限性一样,将有限的个体融入人类总体,在暴露人的生存困境的同时加以弥合,在超越性的弥合中建构更具合理性的新的价值。这是中国悲剧意识的根本特征。大致而论,中西悲剧意识的区别在于:在起源上,中国悲剧意识主要源自“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天”无限而人生有限,其间的矛盾必然酝酿出浓烈的悲剧意识;西方悲剧意识主要源自“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其间的斗争促生了悲剧意识。在本质上,中国悲剧意识倾向于价值悲剧意识,西方更多地倾向于命运悲剧意识。在悲剧意识的彻底性上,中国悲剧意识建立在价值虚空的基础上,从人何以为人的根本问题上着眼,绝无依傍,即便抗争失败也找不到可以“投降”的对象;西方悲剧意识强调人与外在事物以及命运的抗争,失败后往往可以获得社会、道德等许多层面的赞誉,并非处在价值虚空中。在对悲剧意识的超越上,中国悲剧意识指向的是人在价值虚空中的毅然崛立,人为自己立命,人在人类总体意识观照下的觉醒,凝聚的是“人能弘道”的超越性的悲剧精神;西方悲剧意识因有斗争的对象,也就留下了可以“投降”的出路,宗教的产生就是对悲剧意识的彻底消解,其另一指向是抗争精神和个体的觉醒。
    李贺诗的“悲剧意识”使用的是中国悲剧意识的概念系统。在中国悲剧意识中,李贺诗的悲剧意识极具代表性,与西方悲剧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上面中国悲剧意识的消解(超越)方式不同的是,李贺那些富有悲剧意识的诗歌文本自身几乎不提供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只注重对生命有限性和无意义性的暴露,但通过复杂深微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李贺诗的悲剧意识又必然指向超越性的价值建构,更体现出中国悲剧意识的独特表现方式。这是李贺诗的悲剧意识的特质,也是李贺诗正面价值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