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精神现象学(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 胡友峰 参加讨论

    (三)超文本(hypertext)的兴起
    “超文本”是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形态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可以说,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产和消费主要是以“超文本”的形态出现的。超文本是一种非顺序性的访问文本信息的链接方式,它可以通过“超链接”的数字技术将不同的文本相互链接起来,使一个文本发散为多个文本。“超文本”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1945年7月,美国的布什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题为《正如我们所设想》的文章,将人脑的高度联想能力与机器的快速检索解气起来以获得信息,这是超文本的最初的设想。[7]77-83“超文本是网络最为流行的电子文档之一,文档中的文字可以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任何其他位置。这些‘链接’点,通常使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Hyper Text Mark up Language)书写。”[8]78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一种“文字形式”,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是超文本的出现已经不在将文本的含义仅仅局限在在文字的范围内,正如西方学者贝维尔在《什么是超文本》一文中指出的一样:“文本的观念已经扩展到绘画、行为、衣着、风景——总之,一切我们附着意义于其上的事物。”[8]97超文本的优越性则在于将文本的非中心特质,发散性以及开放性和盘托出,是文本潜在的“互文性”得益彰显。
    “超文本”文学的兴起得益于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超文本技术的广泛应用,1986年,乔伊斯发布了他的超文本小说《下午》,在文本的每一页的底部都有一个“链接”,实现了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多重路劲的选择,该作品首次将超文本技术应用在文学的创作之中,被誉为是超文本小说的开山之作。之后,超文本的网络文学发展迅速,成为电子媒介时代文本的一种典型形态。超文本的网络文学通过网络技术掌控了作家的创作,而链接的技术方式也使得文本具有了不确定性和多重选择性,也使得作者和读者的在线交互成为可能,也链接的技术方式让读者阅读超文本文学时好像在看电影一样,就有声音和图像,更有“蒙太奇”式的图像链接方式。
    超文本与传统文本相比,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超文本叙事从传统文本叙事的线性结构转向了链接结构。传统文本叙事遵循顺序性,人们按照书页的排列顺序按照线性结构一页一页地往下读,而在超文本叙事中,第二层的页面通过链接的方式与第一层结构发生关系,同样,第三层的页面也是通过链接的方式与第二层的页面相互关联,以此内推。页面的层次则是按照逻辑关系来设定的,下一层的页面是对上一层页面的具体化。其次,超文本结构从定型的结构转向弹性的结构。传统文学文本在文本结构上主要采用作家的思维方式,作家通过自己的思维将文本结构定型化,读者只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对文本进行阅读,而在超文本中,结构则有着较大的弹性。它允许一组信息以多种方式进行编排,超文本通过节点的链接和自由组合,其文本结构具有多重的方式组合,因而超文本的结构是一种未定型的结构。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超文本的第三个特点,也就是文本结构从封闭性走向了开放性。传统文本结构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每一文本都有着自身的语言和审美特性,不同的文本之间相互通约性不明显,当然“互文性”理论阐释了各种文本的“相互通约性”问题,但是相对于超文本的开放结构而言,“互文性”仅仅揭示出了文本的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互联通,而超文本则超越了个别文本的局限,使得众多的文本相互链接成为一个大的文本系统。当然,传统文本与超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互补的结构,“传统文本的结构在人类心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提高和训练人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超文本虽然能增强人们的发散性想象思维,有助于开拓思路,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但会削弱定向性的深度思考”[9]51。这也就说明了超文本思维也有着自己的思维缺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