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教的“顿悟”说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美学的直觉感悟色彩 佛教“顿悟”理论强调一种直觉观照、直觉体验与直觉感悟,它认为学佛之人对佛理的领悟,是一种刹那间的整体把握,其间是没有阶段之分的。一旦摸到“顿门”,学佛之人就进入自由状态,得到解脱。中国美学直接采用佛教的“妙悟”理论,以“妙悟”说来阐述文艺创作与欣赏的理论问题。如诗论家们把学诗与参禅相联系,围绕着“悟”的问题,对学诗时的悟入,作诗构思时得到的灵感(妙悟)等都展开了论述。 例如,与苏轼相交甚好的李之仪论作诗“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吴可说:“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龚相说:“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等等。学诗如参禅的看法,一是强调诗人要“自家悟”,二是认为诗人一旦悟入,便顿时进入新的境界,达到一种得心应手、信笔流出的自然状态。 关于诗的灵感也类似于禅在刹那间的突破,迸出智慧之花。正如白云禅师偈语说道:“蝇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难。忽然撞著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清代袁枚就认为此偈语颇合作诗之旨。宋代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就很强调“妙悟”之前的“熟读”、“熟参”,同时还提出诗有“别材”、“别趣”,需要“妙悟”方行。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宋元以后,诗论家、画论家多以禅的理论来论诗论画,一是强调性灵,二是强调“顿悟”,三是借顿悟之说强调意境、神韵。中国美学从先秦的庄子开始,就具有直觉感悟的一面,佛教“顿悟”说的加入,更突出了中国美学的这一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