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译经、讲经、俗讲与中国早期白话小说(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时人 参加讨论

    注释:
    ①王国维:《伦敦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民国九年(1920)四月《东方杂志》7卷8期。按:王国维文中所言“唐人小说一种”指的是敦煌写卷S.2630,后鲁迅题名为《唐太宗入冥记》。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10页。
    ③郑振铎:《敦煌的俗文学》,《小说月报》12卷3号,1929年。
    ④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1930年。
    ⑤孙楷第:《论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李骞:《唐“话本”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59年第2期。
    ⑥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14页。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18页。
    ⑦章培恒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26页。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⑧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⑨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
    ⑩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一册卷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1928年。郑振铎:《敦煌的俗文学》,《小说月报》12卷3号,1929年;《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朴社,1932年;《中国俗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
    (12)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引自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73、283页。
    (13)向达:《唐代俗讲考》,引自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第52页。
    (14)唐孟棨《本事诗·嘲戏第七》曾记诗人张祜与白居易嘲戏,谓白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非《目连变》何邪”?敦煌写卷P.2193号《目连缘起》中恰有“何期慈母下黄泉”、“哀哀慈母黄泉下”等语,亦可证此名《目连缘起》者,或即张祜所言《目连变》。
    (15)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变文,俗文学讲唱故事类作品体裁之一。”“讲经文……俗文学讲唱故事类作品体裁之一。”“缘起,又称因缘、缘,敦煌俗文学讲唱故事类作品体裁之一。”
    (16)敦煌写卷中标明“变”、“变文”者主要有:1.《破魔变》(P.2187后题);2.《降魔变文》(S.5511首题)、《降魔变》(S.4398首题);3.《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S.2614、P.3107、P.2319首题)、《目连变文》(P.3485首题);4.《八相变》(原北京图书馆藏云字24号,现编为北图8437,);5.《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增生天因缘变》(S.3491首题);6.《汉将王陵变》(S.5437首题)、《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P.3627尾题);7.《舜子变》(S.4654首题)、《舜子至孝变文》(P.2721尾题);8.《刘家太子变》(P.3654尾题,首题《前汉刘家太子传》)。
    (17)参见马幼垣:《中国职业说书的起源》,载《中国小说史论集》,台湾: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18)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19)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祗园因由记:唐代话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581页。《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祗园图记》:演说佛经故事的话本。”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386页。
    (20)《黄仕强传》已知抄件有P.2136、P.2186及上海图书馆藏134号等8种,均与《普贤菩萨说证明经》抄在一起,其中P.2136、P.2186等抄于经前,上图134号则抄于经后。《敦煌变文集》未收本篇,参见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卷九○《黄仕强传》笺。
    (21)参见:《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唐太宗入冥记”条,第524页。
    (22)《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第386页。
    (23)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第581页。
    (24)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话本”条,第524页。
    (25)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26)白化文《什么是变文》:“变文配合变相‘转变’……是这种演唱的底本。”原载《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42页。高国藩《敦煌民间文学》:“变文原是唐代民间盛行的一种叫‘转变’的民间文艺体裁的蓝本。”台北:联经出版社,1983年,第19页。
    (27)兹举数则题记:《汉将王陵变》丁卷(P.3867):“《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一铺》,天福四年八月十六日孔目官阎物成写记。”《捉季布传文》辛卷(S.5441):“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岁四月十日记,氾孔目学仕郎阴奴儿手自写《季布》一卷。”《舜子变》甲卷(S.4654):“天福十五年岁当己酉,朱明蕤宾之日(月),蓂生拾肆叶,写毕记。”《庐山远公话》(S.2073):“开宝五年张长继书记。”《孔子项讬相问书》壬卷(S.395):“天福八年癸卯岁十一月十日净土寺学郎张延保记。”《破魔变》甲卷(P.2187):“天福九年甲辰祀,黄钟之月,蓂生十叶,冷凝呵笔而写记。居净土寺释门法律沙门愿荣写。”
    (28)王重民、周一良《敦煌变文集·出版说明》:“早在公元六世纪以前,我国寺院中盛行着一种‘俗讲’,记录这种俗讲的文字,名叫变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路工《唐代的说话与变文》:“俗讲的记录本,称为‘变文’。”“变文是僧徒——职业的唱导者宣唱的记录本。”原载《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又见《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9)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68页。
    (30)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第40页。
    (31)《唐太宗入冥记》、《黄仕强传》等很可能与讲唱无关。唐代有不少写冥报感应的作品,如唐临《冥报记》,不过这两篇作品更多“口语”,与用文言写的同类作品在语体上有所不同罢了。甚至《叶净能话》、《韩擒虎画》、《秋胡变文》(S133,《敦煌变文集》王重民拟名)、《祗园因由记》、《前汉刘家太子变》等都有可能是书面创作。限于篇幅,此处不论。
    (32)李时人:《“词话”新证》,《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33)可以肯定,敦煌写卷中即使是源于讲唱的作品,也不可避免地有记录者的整理加工成分,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再创作。还有一些文字,如《王昭君变文》(拟题)结尾的祭文,显然不适合口头演述,则很可能是整理者添加的。另外,从《本事诗·嘲戏第七》所记诗人张祜举《目连变》嘲戏白居易故事,可知《目连变》已经成为供案头阅读的作品。
    (34)参见吕叔湘:《近代汉语读本序》,载刘坚:《近代汉语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江蓝生:《八卷本〈搜神记〉语言的时代》,载《近代汉语探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322~337页。
    (35)在叙事体式上,宋、元白话小说承袭唐五代白话小说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园书目》和《述古堂书目》等记载的宋、元白话短篇小说作品,如《勘靴儿》、《错斩崔宁》、《简帖和尚》等,虽然其传世本或经过后人的改动,但仍然可以明显看出其“韵散相间”的叙事体式,以散文叙事为主,中间穿插着诗词韵文。“韵散相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古代白话长篇小说的特征,不管是“集体累积型”的创作,还是作家创作,都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韵散相间”的特征。这种以“白话”为基础的“韵散相间”体式,在宋、元以前的叙事文学作品中,除敦煌写卷外未见成批出现。
    (36)这三篇作品篇幅相差无几,《八相变》中计有34处韵文,韵文字数约占全部文字的三分之一;《太子成道经》有16处韵文(内“发愿诗”三首),韵文约占全部文字的五分之一;《悉达太子修道因缘》除前有较长的韵文《悉达太子押座文》外,另有韵文9处(包括三处“发愿诗”和篇末的韵文致语四句),韵文约占全部文字的十分之一。其中韵文叙事、对话已经逐渐转为散文表述。如《八相变》中有“拔剑平四海,横戈敌万夫。一朝床枕上,起卧要人扶”一诗(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项楚《敦煌文学丛考》第2页,诗句出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三○释无名《五苦诗》之《病苦》)。《太子成道经》后两句作:“一朝床上卧,还要两[人]扶。”至《悉达太子修道因缘》变成:“拔剑敌兵万众,平得四海之人。一朝病卧在床枕上,转动犹须要两人扶。”句子因增字而散化。
    (37)日本僧人圆珍《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卷上:“言讲者,唐土两讲:一、俗讲。即年三月就缘修之,只会男女,劝之输物,充造寺资,故言俗讲(僧不集也云云)。二、僧讲。安居月传法讲是(不集俗人类,若集之,僧被官责)。”台北:佛光教育基金会1990年影印《大正藏》,第56册,第227页。
    (38)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3页。
    (39)这种变化在现存敦煌藏卷中可以找到很多证据。如敦煌藏卷《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有:“都讲阇梨道德高,韵律清泠能宛转,好韵官商申雅调。”《父母恩重讲经文》有:“都讲阇梨著力气,加擎重担唱看看。”说明此时“都讲”已经仅以“唱”作为演出的辅助人员。虽然在演述佛经中的神异故事的篇什中,还能见到传统“讲经”程式的零碎遗存,但以世俗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乃至现实生活事件为内容的篇什中,已经完全没有传统“讲经”的痕迹了。
    (40)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9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