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韩愈自请分司东都原因探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 段承校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元和二年六月韩愈自请分司东都,是其仕宦生涯的主动撤退,个中原因,韩愈本人及同时代人所作墓碑及行状均认为是遭到了谗言诽谤。然通过史料分析,结合德宗、顺宗和宪宗三朝中枢体制的嬗变,综合考察韩愈在此期间的仕宦迁转的人事关系发现,所谓谗言诽谤仅仅是事情的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韩愈在仕进途中,无意中卷入了有宦官集团背景的裴均等人与李吉甫集团的人事纠葛。韩愈再次感觉到有贬黜的风险,故此请求分司东都。
    关 键 词:韩愈/分司东都/裴均/李吉甫/宦官集团
    作者简介:段承校(1962- ),男,湖南怀化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代文学文献研究
     
    在韩愈积极进取而又坎坷多舛的仕宦历程中,元和二年六月的自请分司东都,无疑是一次主动撤退。从相关史料记载来看,韩愈此次在仕途上的主动退却是因为遭到了莫须有的谗谤。其本人自述和同时代人所作墓碑及行状都认为是遭到谗言诽谤,才导致了他主动请求分司东都洛阳的。后世研究者也是依据这些记载,将其仕宦途中的这次退守原因归之于谗言诽谤。不过,我们细绎史料,揆诸史实,韩愈的夫子自道及同时代人的叙述恐怕只是事情的表象,更深层的缘由,笔者以为值得发覆,故撰成拙文以祈教正。
    一、问题的缘起
    我们先来看看相关史料的记载。李翱《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云:“改江陵府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宰相有爱公文者,将以文学职处公。有争先者,构公语以非之。公恐及难,遂求分司东都。权知三年,改真博士。”[1]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云:“累除国子博士,不丽邪宠,惧而中请分司东都避之。”[2]李翱和皇甫湜都是韩愈的朋友,其说应当是可信的。然而,正是因为他们都是同时代的好友,在文字里难免会有所回护。李翱所作的《行状》是要交给史馆以便修史之用的。其中“宰相有爱公文者”是指郑絪。在德宗朝曾任翰林学士达十三年之久,顺宗永贞元年(即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十二月已即皇帝位的宪宗将郑絪提拔为宰相,直至元和四年(809)二月才罢为太子宾客。其后历任岭南节度使,同州刺史,东都留守,河中节度使,文宗大和二年(828)入为御史大夫,大和三年(829)十月卒。韩愈卒于穆宗长庆四年(824)十二月。是则李翱作《行状》时,当事人郑絪尚在世。《行状》所云索文一事,韩愈在其《释言》一文中也曾提及,当可信从。然而“有争先者。构公语以非之”,仅仅是一次仕途上的竞争,对方以谗言构陷,就迫使韩愈主动退却,要求分司东都以免招致再次贬谪的厄运,这完全符合刚刚走出贬谪阴影的韩愈的现实考量。不过,从常理来看,韩愈这时只是权知国子博士,为国子监的学官,在唐代的官僚系统里是属于清闲之官,尚未进入权力核心。从谗言的内容来看,“争先者”也只是拿韩愈的傲气说事,韩愈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安心当自己的“权知国子博士”以等待升迁时机。从时间上看,李吉甫于元和二年正月出任宰相;韩愈《释言》一文即作于此后不久,最后说“既而谗言果不行”,也就是说,“谗言”的影响已经消除。韩愈大可不必离开长安,继续任职国子博士,以期获得正常的职官迁转。至是年六月,韩愈才离开长安,赴东都分司。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韩愈主动撤离长安而分司东都洛阳呢?我们认为,韩愈一定感受到了某种压力,而且这种力量,在韩愈看来,有可能使他再次承受贬谪的风险。也就是说,韩愈主动请求分司东都当另有隐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