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此方面研究主要有方晓红《晚清小说与晚清报刊发展关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刘永文《晚清报刊小说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李志梅《报人作家陈景韩及其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杜慧敏《晚清主要小说期刊译作研究(1901-1911)》(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付建舟《小说界革命兴起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顾迎新《清末民初北京小报小说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文娟《结缘与流变——申报馆与中国近代小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胡全章《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张天星《报刊与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生》(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胡朝雯《媒介文化视域下的报人小说研究(1920-1929)》(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阙文文《晚清报刊上的翻译小说》(齐鲁书社2013年版)等。此外,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和《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对近代报刊小说进行了编年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学术价值。 ②“报人”研究主要著作有程丽红《清代报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王敏《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张功臣《民国报人》(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李磊《报人成舍我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 ③上海原隶属于江苏省松江府,辖有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七县和川沙厅。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中西交流的中心,而有别于江苏省其他府县,并最终走向独立的行政区划。本文单独列出上海籍报人小说家群体即是为了探讨和凸显特定时空视阈下上海文学建构的本地特色。 ④梁启超著、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第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⑤⑧(14)(52)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546页,第482页,第457页,第228页,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范伯群、周全:《周瘦鹃年谱》,《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1期。 ⑦⑩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第220页,第219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⑨贡少芹:《李涵秋》第1编第4章,第29页,上海震亚书局1928年版。 (11)郑逸梅编著:《南社丛谈·前言》,第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 (13)(23)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第54—70页,第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15)胡全章:《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第1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号,1906年11月。 (17)《月月小说》第三号,1906年。转引自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第1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8)(19)(20)钟贤培、汪松涛主编:《广东近代文学史》,第16页,第13页,第13—1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韵香阁主:《随便说说》,《新申报·小申报》1923年2月1日。 (22)《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绣像小说》第一期,1903年。 (24)摩西(黄人):《〈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1907年。 (25)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1908年。 (26)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上),《杨义文存》第三卷,第21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7)《中华小说界》第1年第1期,1914年。 (28)《消闲钟》第1期,1915年。 (29)孙超:《民初“兴味”派小说家研究》,第49页,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30)《小说大观》第1期,1915年。 (31)孙超:《民初“兴味派”五大名家论(1912-1923)》,第9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 (32)《申报》1894年5月21日。 (33)(36)胡适:《〈海上花列传〉序》,《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第380页,第382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4)孙家振:《退醒庐笔记》,第6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35)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第1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7)周桂笙:《译书交通公会试办简章序》,《月月小说》第1卷第1期,1906年。 (38)(39)陈景韩:《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时报》1905年5月27日、6月8日。 (40)《礼拜六》第1期,1914年。 (41)邓大情:《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社会》,第300—307页,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42)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第476、45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53)吴智斌:《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上海形象与上海批判》,吴秀明:《文化转型与百年文学“中国形象”塑造》,第207—208页,第208页,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4)包天笑:《上海春秋·赘言》,第1页,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45)陆士谔:《新上海》,第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6)周瘦鹃:《嚼蕊吹香录》,《永安月刊》第15期,1940年。 (47)周瘦鹃:《紫兰小筑九日记》,《紫罗兰》第4期,1925年。 (48)郑逸梅:《幽梦新影》,《艺林散叶续编》,第243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49)参见刘铁群《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礼拜六〉杂志研究》,第188—20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吴趼人:《〈新庵译屑〉序》,《吴趼人全集》第9卷,第161页,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1)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吴趼人全集》第3卷,第299页。 (54)病僧:《上海痛(一)》,《民立报》1911年6月1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