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文学精神的重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曹霞 参加讨论

    获得与时代同步的鲜活生命力
    关注现实,表达现实,是文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作家们不回避和淡化现实,也不像“底层叙事”那样以道德论代替美学价值,而是正视现实,面向当下,创作出了既囊括生活风貌和精神特质,又将艺术性和思想性融入现实观察的“当代性”写作,获得了与时代同步的鲜活生命力。
    曾经以先锋文学名噪一时的马原回归现实主义,他的《纠缠》讲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争夺财产的激烈“战争”,亲情在金钱面前陷落消泯,这正是当下常见的现象。苏童的《黄雀记》以一桩错判的强奸案展现了市井百态与人生冷暖,林白的《北去来辞》通过知识分子的精神不安影射了时代的芜杂混乱,须一瓜的《白口罩》以城市应对瘟疫危机的故事讲述了时代的灾难,毕飞宇的《大雨如注》、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惟妙惟肖的爱情》、范小青的《五彩缤纷》、田耳的《天体悬浮》、黄咏梅的《达人》、阿乙的《春天》、曹寇的《躺下去会舒服点》等都以“我们时代的生活”为主题。这些作品通过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和荒谬遭遇道出了当下面临的贫富差距、情感错位、婚恋困境、房子、工作、教育、医疗等问题。其中,“底层”或庸常生活中的人们既是主人公,也是观察者与记录者。他们携带着在生活中遭遇的损毁与戕害,也携带着当下人情伦理与世道人心的丰富信息,生成了关于这个气象万千、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的叙事。
    对现实的关注在“非虚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这种注重现场感和真实感的创作,作家们完成了对社会生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并进入了公共领域的探讨。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通过对故乡的回访和身在他乡的梁庄人的追踪访谈,再现了现代化进程中被损毁的乡村,以及农民工失去家园又难以融入城市的两难困境。李娟的《冬牧场》讲述了哈萨克游牧民族奇特的生活状态,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感染力。郑小琼的《女工记》、王小妮的《上课记》、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张彤禾的《打工女孩》、丁燕的《工厂女孩》都以介入现实、思考现实的姿态成为非虚构写作的优秀文本。一种偏向于纪实性和报告性的创作同样引人注目。这些作品直接生发于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热点。陈启文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反思中国当下的水资源危机,赵德发的《白老虎》讲述大蒜行业的隐秘内幕、政策管理和宏观调控等问题。这些作品站在时代前沿,关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契合了转型期的重要命题,以区别于新闻纪实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获得了强韧的生命力。
    文学精神的重建历程缓慢而漫长。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作家们以才华、思考和写作表达着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关注。从整个社会现象来看,文学也许小众化和边缘化了,但它正以更为深入和精神化的方式塑造着一个民族的内在面貌,传承凝聚着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种趋势也许能让人对未来的文学充满期待。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