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十八春》的生产现场与张爱玲的政治化写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巫小黎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张爱玲以“梁京”之名发表的《十八春》《小艾》,褪去了“华丽”与“苍凉”的底色,成为五十年代“翻身文学”、“服务文学”的仿制品,此为张爱玲向政治化写作转轨的“拐点”。赴港后完成的《秧歌》《赤地之恋》却与《十八春》《小艾》逆向而动,站在敌对政治集团的立场而写,是样貌不同,实质无异的“服务文学”,显示其政治化写作的复杂面相。社会政治转型之际,张爱玲开始“向左”投靠共产党新政府,加入赞歌合唱团,继而倒戈逆袭,呈矛盾与反向运动的特性,潜隐着投机性和报复性。曾自称写文章“从来没有涉及政治”的张爱玲,却跌入诡异莫测的政治陷阱,实在不足为训。
    关 键 词:张爱玲/《十八春》/《亦报》/政治化写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亦报》作家研究”(12YJA751063)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亦报》作家群研究”(GD11CZW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巫小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
     
    一 《十八春》到《半生缘》:漫漫十八春
    作家艺术生命中的“第一次”,往往具有标志性和历史性意义,如处女作、第一部别集之类,往往都是最能够激发研究者热情的对象,一如《狂人日记》《尝试集》等,文学史叙述一般不会轻易放过,并且浓墨重彩详加论述者居多。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认真谈论《十八春》的却不多,尽管它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创作。后来张爱玲在美国根据《十八春》改写的《半生缘》,反而为研究者所重视。①
    究其原因,一方面,张爱玲本人对《十八春》的态度十分暧昧;另一方面,这是她继《传奇》之后,在大陆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作品人物的身世命运、生活环境与作品的思想基调、风格等却与此前的《传奇》大相径庭,故不被研究界认为能够作为张爱玲“风气”②、趣味和水准的代表。
    其实,张爱玲心底里非常看重《十八春》,正像和张爱玲交谊甚笃的夏志清所言,“她对这部作品极为心爱”③。《十八春》最初在《亦报》连载,如今已是文学史的常识,无须赘言。但从《十八春》到《半生缘》一路走来,过程却十分绵长,历经了漫漫18春。是张爱玲有意为之抑或巧合,没有确切证据之前,笔者不予置评。简单回溯《十八春》到《半生缘》的曲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段。一、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边写边发表的时期。始于1950年3月25日,终于1951年2月11日,《十八春》共分317次连载完毕。二、完成初版本的修改与出版(1951年2—11月)。《十八春》连载完毕后,作者自补“漏洞”④。1951年11月,《十八春》单行本与读者见面,出版者、发行者同为“亦报社”,著作者署名“梁京”,印数2500册。⑤三、定居美国后,再次全面改写、修订,先在《皇冠》月刊连载,后以《半生缘》为最后定名,在台湾出版、行世。
    现代文学史与出版史上,像这样耗时费力,谨慎修订、反复改写一部20来万字旧作的个案,除此之外,或许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例子。作者若不是特别珍视,根本就不会如此煞费苦心。
    然而,《十八春》实在又是作者难以释怀的一块“心病”。1961年秋,访问台湾时,张爱玲便向接待她的台湾作家王祯和透露打算修改《十八春》的想法。⑥在张爱玲与友人夏志清的通信中,读者还可以清楚看到其心头的矛盾和纠结。1966年10月2日她在给夏的信中说:“在大陆曾写potboiler《十八春》,在小报上连载后出过单行本,过天行李到后,等我拿出来看看,如有可能性,当寄来给你看。”⑦(potboiler,英语,为糊口而写的意思)很显然,是她首先向夏志清提起《十八春》,并许诺寄给他看。或许她想获得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学者认可并寻求知音。但过了十来天,张爱玲的主意又变了,她很委婉地给夏做了一些解释,说“长篇大论,婆婆妈妈的”,“末尾需加整理,一时不能寄来”。⑧作者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十八春》的“不满”。但为了藏拙,不得不为自己寻找借口,避免陷于难堪,故在写给夏的信中又说:“《十八春》原稿跳来跳去,不自己校更会脱落整段。倘来不及,宁可且慢登。”⑨此信写于1967年11月25日,距离上次说寄《十八春》给夏志清,已经过去一年多。张爱玲心里的如意算盘可能是倚重夏志清的学者名望,推升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以便她在海外的中文刊物上发表作品,赢得读者。既是为了解决生计,也有展示个人实力的考虑,同时为她在文学市场站稳脚跟积累深厚的资本——她本来就是在文学市场里成长起来的职业作家。然而,到了1969年,夏志清依然还是没有看到《十八春》。倒是看到这年1月3日张爱玲给他的信中这样表示:“《十八春》我那本拆散了,插入改稿连载,不然寄给你看。”⑩事实是,《十八春》在台北《皇冠》月刊早连载过了,起止时间是1968年2—7月,不过张爱玲没有再用《十八春》的题名,而是改作《惘然记》。换言之,张爱玲已经将《十八春》更名为《惘然记》在《皇冠》月刊连载结束半年后,她才向夏志清说出实情,而且,看起来还挺难为情似的——“不然寄给你看”。其实,这只是搪塞夏志清罢了,并借此掩饰自己不想让夏看到《十八春》“真容”的内情。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用了超过鲁迅的篇幅来讨论张爱玲,真心欣赏其早熟的文学成就。可是,只怕他没有想到一代才女忽悠人的圆熟技巧也同样卓绝超群。张爱玲蓄意护短、虚与委蛇的“精明”做派昭然可见。令人不禁想起她的名言:“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倘若认为在张爱玲“也许是不甚健康的”夫子自道中,颇有几分自知之明,蕴藏着自省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那就误会了。接着一句“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11)恰好又表露出其丝毫不掩饰生为上海人的自鸣得意与自我陶醉。
    回到正题。改写、修订后的《十八春》作为张爱玲作品系列第六种,1969年3月,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取名为《半生缘》。经历漫漫十八年,最初在《亦报》化名“梁京”发表的小说《十八春》,才最后定稿、定名,真正画上了句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