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自从1976年汤亭亭的《女勇士》发表之后,赵健秀调整了文学创作的策略:一方面沿着过去的思路进行文学采风和创作,艺术化地再现华裔美国人(以男性形象为主)真实的生活面貌;另一方面把大量精力放在批判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作品存在的问题方面,诚如学者所评价的那样:“他(赵健秀)的声名不只是建立在自己众多的文学作品上,更是建立在批判、抨击其他众多的华裔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上。”2赵健秀的创作立足于美国土生华裔的“边缘化”身份,志在表达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话语权和自我形象塑造的诉求。有感于女权运动的时代风潮和华裔女作家群体的崛起,作家着意塑造带有自传色彩的华裔“男子汉”形象,凸显文学创作中的性别意识。他持续不断地批判知名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汤亭亭这样的成名女作家,批判嘲讽她们的创作迎合主流文化,加深其对华裔男性的负面“刻板印象”,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其创作观的核心议题,即围绕当时普遍存在的族裔文化冲突和文化身份寻根的社会现实,以“真伪之辨”作为区分真假华裔作家的旗帜,对抗华人华裔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中的负面“刻板印象”为出发点。 赵健秀的创作观紧紧围绕着“真伪之辨”和“刻板印象”这两个关键词,凸显美国华裔文学有史以来的焦点论题。美国华裔文学与美国华人移民史同源共生,涉及到种族问题、移民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移民群体内部斗争等一系列不断发展演变的社会问题。在文学范畴内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文化冲突”问题,即华人华裔群体携带的中国文化因素在美国社会的遭遇。“刻板印象”是文化冲突中呈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现象。通俗来说,针对华裔族群的“刻板印象”指的是社会公众舆论和普通大众对华人华裔群体外貌体型、文化风俗、性格特征等方面的类型化描述,内容多是负面的,往往形成强大的负面社会效应。“刻板印象”的产生与华人移民历史有着密切关系,对抗负面“刻板印象”是不同时代华裔作家进行创作的共同动机和目标。 在“赵汤之争”发展过程中,赵健秀通过文学作品创作、文学史回溯整编、文论建设等多个方面,将对抗负面“刻板印象”的创作倾向强化推进,同时高举区分真伪华裔作家的旗帜,对华裔作家群体阵营进行评论鉴别。所谓“真伪之辩”主要依据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表述的忠实程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负面“刻板印象”的吻合程度为标准衡量真假华裔作家,其目的是对抗社会中流传已久的关于华裔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塑造出合乎时代特征的正面华裔形象,以此来确立这个群体的真实文化身份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