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从“体”到“有机统一体”:“体”的转义与回归(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江海学刊》2014年2期 李立 参加讨论

    2.“体”与文学作品的结构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在谈及作品结构时往往也使用“体”这个范畴,并且通过一种“近取诸身”的比拟,把文学作品的结构看成是如同人的身体、生命般的完整存在。
    例如在《文心雕龙》中,就至少有《镕裁》、《章句》、《附会》等篇是专门探讨作品结构的。《附会》开篇便云:“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章句》又谓:“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可见刘勰十分重视文学作品首尾、表里等因素的融合、条贯与统一。而且为了阐明那个完满的结构,刘勰还动用了各种各样的比喻,尤其是植物这样的生命体。然而,这些比喻都不过是某个原始统一体——“身体”的有机延伸,因为刘勰真正要分析的并不是他向来偏爱的丝织品,亦非植物的枝干、跗萼本身,而是人的身体。他说:“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文心雕龙·附会》)通过比拟人的身体,刘勰提出了“文体”的构成要素,在这个意义上,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将各种要素融合为整体的过程,亦即“结构”的过程。
    又如李渔也非常重视戏曲的结构,《闲情偶寄》即有“结构第一”。他说:“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⑩可见李渔是以生命的最初生成来比喻结构先于一切的至关重要性。
    再如浦起龙解读杜诗所使用的就是一种结构分析的方法。他在《读杜心解》中指出:“说杜者动云每饭不忘君,固是。然只恁地说,篇法都坏。试思一首诗本是贴身话,无端在中腰夹插国事,或结尾拖带朝局,没头没脑,成甚结构?杜老即不然。”(11)言外之意即是要把杜诗当作一个生命整体来看待。以浦起龙最见功力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笺释为例,他说:“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断不宜如朱、仇诸本,琐琐分裂。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赍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而起手用‘许身’‘比稷契’二句总领,如金之声也。结尾用‘忧端齐终南’二句总收,如玉之振也。……故首言去国也,则曰‘穷年忧黎元’。中慨耽乐也,则曰‘本自寒女出’。末述到家也,则曰‘默思失业徒’。一篇之中,三致意焉。”(12)可见浦起龙在分析杜诗时往往深入地揭示杜诗内在的生命构成,理出一篇命脉、前后筋脉之所在。这恰恰是因为他把杜诗看作浑然一体的、有生命的整体,由此才能得出结构之“心解”。
    此外,古典文论还通过“近取诸身”的类比,创造出了很多表示文学作品构成要素的概念,比如风貌、风骨、神韵、气韵、气力、气脉、义脉、骨力、骨鲠、肌理等,涉及了文学作品之“体”的各个层面的构成因素,也表征出了“体”所蕴含的那种生命整体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