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五四”精神的坚守:丁玲文学批评综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武陵学刊》2015年第201 陈娇华 参加讨论

    二、政治化批评:坚持自主独立和诗性发现的文学精神
    延安文艺整风后,丁玲创作和批评思想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建国初,她身兼数职,不仅担任《文艺报》主编,中国文协副主席、党组书记,还兼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这些身份和职务自然影响到文学批评。加之,这个时期批评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不再是纯粹的文学鉴赏活动,而是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主要维护文学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观念,努力清除“文学自主”及“纯文学”主张[5]。丁玲主要以批评者(《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阐释者)身份谈论文学批评,政治化倾向得到强化。其一,倡导建立有组织、有领导的自由论争和正确批评。认为作家创作要有提纲,要召开座谈会集体讨论。作家听取批评意见后反复修改,使之符合群众意思,体现集体主义精神。其二,主张积极开展批评。作家应欢迎批评,不怕批评,建立正当、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三,以政治化文艺观念评论文学作品。批评冰心作品“把人的感情缩小了”,认为跟着巴金过去的作品走“是永远不会使人更向前走”[3]120。最典型的莫过于被誉为“差不多‘消灭’了萧也牧”的《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批评《我们夫妇之间》是一篇“不好的作品”,“为了保卫人民的文艺(现实主义的文艺)”[3]256-257,必须对它进行批评等。
    然而,在这些政治化倾向鲜明的批评中,也不难发现丁玲身上难以磨灭的“五四”精神印记。其一,强调作家面对批评时的自主独立和自由争辩。认为真正的作家不会被批评压倒,批评得不对“可以考虑,也可以争辩”,“批评者和领导上的意见,只是一种建议”,需要我们自己作主,认真消化[3]373。换句话说,丁玲虽然认为作家应听取集体批评意见反复修改作品,使之体现群众意思和集体主义精神,但并未把它上升到唯一的权威,否定作家独立思考和争辩的自由。她直言相劝陈登科:有些批评者要求一篇作品更全面、更完善却忽略了具体的人,“总希望作品也像一篇工作汇报或总结论文,包括一切问题……属于这一类的意见,你可以不必多管”[6]68。这种重视作家自主独立的批评思想到了新时期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她说:“我写作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框,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规范自己……只任思绪的奔放而信笔所之。”[7]231并坦言认同叶圣陶所说的:批评很重要,作家应虚心听取批评,但“作家应该有自己的见地,根据自己的认识走自己的道路”[2]150。
    其二,强调文学的内向性和对生活诗意的发现。丁玲虽然以政治化文学观念批评冰心、巴金等作家作品,但更多的还是把思想的独立性、对生活的诗意发现及对人的内在情感开掘作为批评标尺。她评论马加创作时说:作品不只是写一段经历,而“要写自己的思想与见解”,要“发现真理,发现生活的诗”[3]221-225。批评《韩营半月记》什么都记录了,就是“找不到作家自己所发现的东西”,“找不到所谓诗的东西,文学的东西”[3]224。明确表示不满自己建国前后的创作,认为:“并未超过过去,过去虽说不好,可是还有一点点敢于触到人的灵魂较深的地方,而现在的东西,却显得很表面。”[6]59她批评《解冻》,认为爱伦堡是“懂得感情,懂得人的灵魂的。可是他缺乏一种幽美的东西,一种迷人的东西”[8]。而艺术性就是“一种能迷人的东西。再好的作品,但不能迷人……便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7]301。可见,丁玲重视主体投入体验后对人、对人的心灵的诗意发现。文学批评本来就是“一种心灵的事业,它挖掘人类精神的内面,同时也关注生命丰富的情状和道德反省的勇气;真正的批评,是用一种生命体会另一种生命,用一个灵魂倾听另一个灵魂”[9]3。从这个意义上讲,丁玲是深谙批评要义的,并未因政治意识强化而消钝其作为一个批评家的敏锐与洞见,而是依然信守文学是人学、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创造性发现。
    其三,强调细读作品的同情、理解的体验式批评。丁玲认为批评应与人为善,针对作品进行具体批评。既不恶意打击,也不因是朋友而不加批评。而要沉入作品中,“陪着书中人一同欢喜,一同哭泣”,用感情而非理智去阅读[6]71。这显然是一种同情、理解基础上的体验式批评,充满善意、温暖的人道情怀。为此,她奉劝朋友读书时不要做批评家,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论是对自己创作的回顾感怀,还是对他人作品的品评推介,都是如此。即便是《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同志的一封信》,也是这种体验式批评的具体实践。丁玲当时出于纠正不好的创作倾向及“爱护”年轻作家,写作这篇“很有感情的”文章[7]267。尽管事后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但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批评建立在扎实的作品细读基础上。她揭破了日常生活叙事与宏大政治主题之间的裂隙,认为以夫妻生活来表达工农结合主题不恰当;洞察到了小说以反写“五四”时期男/女的启蒙者/被启蒙者关系来说明工农结合问题的不成功,导致男性(丈夫、知识分子)不仅没被改造(或者说被启蒙),反过来却嘲讽和引导女性(妻子、农民出身的革命者)等等。这些既有极“左”文艺思潮规训的印痕,更有来自批评者性别与身份的敏锐发现,正是后者使得丁玲发掘出隐匿于文本深层的幽微皱褶,表达了一种来自性别本能的感受与批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