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桐城派与赠序文体(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 叶当前 参加讨论

    二、选文定篇,确立赠序典范
    桐城派赠序理论主要来自桐城派诸家文章选本,排比诸家选录篇目,各个时期代表作家、作品历历目前,能够清晰展示赠序的发展轨迹。兹列桐城派单列赠序类文章选本选录赠序篇数一览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单列赠序类的桐城派文章选本均以姚鼐《古文辞类纂》为坐标,或约选点评,或增益续补,或广其体例,从而通过选文定篇,确立赠序类文章范例。纵向比较,唐、宋、明、清皆有文章入选,尤其侧重唐朝与清代。姚鼐《古文辞类纂》遵循桐城家法,选录篇目以韩愈、归有光居多,入选作者也在唐宋八大家、归有光及桐城三祖范围内,具体为:唐代1卷23篇,均出韩愈;宋代1卷15篇,分别是欧阳修4篇,曾巩4篇,苏洵3篇,苏轼3篇,王安石1篇;明清1卷15篇,分别是归有光8篇,方苞4,刘大櫆3篇。其选文唐代以韩愈为代表,宋代以欧、曾、二苏四家为代表,明代以归有光为代表,清代则以方、刘为代表。
    唐代是赠序的成熟与繁盛期,仅从《全唐文》中统计题中有“赠”、“送”等字样并以序名篇的作品就有49位作者的475篇,其中韩愈34篇,少于柳宗元的46篇,权德舆存63篇,于邵存51篇,独孤及存44篇,均多于韩愈篇数。赠序类文章选韩文不选柳文,选古文而不录骈体,姚鼐的示范意图非常明显。
    具体到韩愈赠序,又从其他诸家约选中凸显范例中的典范。梅曾亮约选《古文辞类纂》至300余篇,取韩愈赠序11篇,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取韩愈赠序19篇,其中与梅选相同的有9篇,分别为《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送浮屠文畅师序》、《送王秀才含序》、《送王秀才埙序》、《送高闲上人序》、《送杨少尹序》、《送郑尚书序》。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虽不列“赠序”类,但在“序跋”类选录韩愈3篇赠序,分别为《送郑尚书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王秀才埙序》,亦为姚、梅、林三家选评。姚永朴《文学研究法》解析赠序,以韩愈文章为例,谓:“或深微屈曲,如《送董邵南》之属;或生动飞扬,如《送杨少尹》之属;或奇奥,如《送郑尚书》之属,或滑稽,如送温、石二处士之属。”(12)此五篇均为姚鼐《古文辞类纂》选录,亦为林纾选评。研读这十余篇作品,其立意与写法等方面的代表性的确很强,比较历代文学选本,其入选率之高也有目共睹。桐城派文章选本树立文范,精益求精,确非简单的陈陈相因。
    林纾《韩文研究法》高度褒扬韩愈的赠序,认为“赠送序,是昌黎绝技”,“昌黎集中铭志最多,而赠送序次之,无篇不道及身世之感,然匪有同者”(13)。林氏接着选篇诠解,如认为《送孟东野序》格奇调变,不但以“鸣”字驱驾全篇,而且从说物入手,由物及人,由人寓感于物,最终由天复归人的本位,停蓄振起,用字精到,其高格令人难以仿效;又如对苏东坡盛称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林纾解其妙处在“愿之言曰”四字;林纾揭示《送董邵南序》的微言大义在“游河北”三字,《送浮屠文畅师序》之妙在当面指斥佛老为夷狄禽兽,却不忤赠送对象。另外,林纾还在选评本补录韩愈《送齐皞下第序》,认为该文得文之佳处,深谙“萦复埋伏照应之法”,文章入手抬起“古”字,为通篇立主意,又“忽于句下叫起‘今’字,与‘古’字对言,‘今’字即为下文‘其渐有因,其本有根’作一埋伏”;全篇“用连环滚笔,倒卷珠帘而上,处处埋伏,处处照管”(14)。对照文本仔细析读林纾的诠释,韩愈赠序能够做到巧妙立意、隐曲达旨、精密结构、锤炼字句,对赠序写作有很强的示范性。
    唐人赠序主要为离别赠文,故许多作品在题目中点明赠送对象,在结尾时点明送别劝勉之意,如韩愈《送孟东野序》以理劝人,最后点题:“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送王秀才含序》略带客套,结尾说:“于其行,如与之饮酒。”《送郑十校理序》难辞众托,故曰:“盛宾客以饯之,既醉,各为诗五韵,且属愈为序。”唐代大多赠序更直接道明“送行”、“美志”的应酬性质,正文或着重摹写山水景物及祖离场面,或尽情比德赠送对象的品格德行,感情不够真挚,思想性亦不及韩愈之作,姚鼐不录柳宗元的作品,亦有个中原因。宋代赠序的新变是字说赠序的兴起,梅曾亮约选《古文辞类纂》4篇,分别为欧阳修《田画秀才宁亲万州序》,苏洵《送石昌言为北使引》、《仲兄文甫说》、《名二子说》,后两篇为字说类。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10篇,与梅氏重合前两篇,不录苏氏字说,而选归有光《张雄字说》、《二子字说》评之,评归有光《二子字说》较苏洵《名二子说》为逊,但其长处在“念其亡妻而及其子,情愫较绵远可味。要在中间自述念妻,亦冀其子之念母,寻常语其中含有无穷悲梗之言,淡淡写来,而深情若揭”(15)。比较起来,老泉之作言理透辟,熙甫之制言情深致,选此弃彼亦间接表达了林纾的文体思想。兹录《名二子说》,以见其文体示范意义: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16)
    该文紧扣“轼”、“辙”与车的关系诠释字义,字数不多,寓意深刻,与《仲兄文甫字说》释“涣”寓理同一机杼。杨慎《三苏文范》评曰:“字数不多,而婉转折旋,有无限思意,此文字之妙。观此,老泉之所以逆料二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知二子矣。”(17)是为中肯之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