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亦可思 正是为了证明诗亦可思,巴迪欧在第十九沉思中对马拉美的《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以下简称《骰子一掷》)作了精妙的解释(26)。在马拉美诗集中,《骰子一掷》是最“哲学”的一首,其形式之奇异真正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首诗如此晦涩,以致不借助某种合适的哲学几乎完全不可理解。它的主题正是巴迪欧的《存在与事件》所关注的东西,即偶然、必然、形势、事件、多和识计为一,因此,与其说巴迪欧解释了马拉美的诗,不如说马拉美解释了巴迪欧的哲学。巴迪欧首先摘引了这首诗中的一句:“或者是因为所有的结果都终归无效才引出事件?”这向我们暗示了这首诗的主题就是事件。受加德纳·戴维斯启发,巴迪欧甚至明确指出:“马拉美是事件—戏剧的思想家,我们这样说有两重意义,一是说他上演了事件的显—隐,一是说他对事件的解释,这解释使事件变成了‘永恒的收获’。”(27)正如前文在论述基础公理和选择公理时辨析的那样,巴迪欧指出,并非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能显现—识计出来成为事件,那绝大多数不能“显现”出来的事情就只能作为非—事件而隐匿起来。然而发生的事情一旦得到解释—识计,它就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所谓“永恒的收获”就是指事件一旦得到识计就获得了永恒的身份,不会再沉入历史黑暗的深渊。 事件只能发生在“位于虚无的边缘”事件地点上。巴迪欧认为,《骰子一掷》中“荒芜的地平线”和“风暴之海”正好隐喻了位于虚无边缘的所有事件地点。马拉美将它们称为为行动(即命名和介入)的“永恒环境”,这与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也完全一致,因为巴迪欧始终断言事件永远只能发生于事件地点之上。巴迪欧进而指出,马拉美总是用“深渊”这个术语来表示那邻近非呈现的多(在《骰子一掷》中,与这个术语同义的还有“平静”和“苍白”),他“用这个术语提前拒绝了一切逃逸自己的离开”(28)——事件地点中非呈现的元素很难被识计为一从而摆脱非呈现,诗中泡沫的“飞翔”“因为无力振翼而坠落”便是这一观念的形象表达。基于荒凉的大海这一意象,马拉美构造了“深渊”这个幽灵般的多精彩地表现了事件地点的悖论。事件地点的悖论使它恰似一个深渊:对于深渊,除了它是深渊之外,我们一无所知,因为深渊之中的东西绝不露面。是故巴迪欧说马拉美的“深渊”隐喻了不存在(inexistence),“深渊”就是这种不存在的表现。正如巴迪欧断言事件只能从事件地点中产生一样,在这首诗中,同样正是从这幽灵般的深渊中,从天空“平缓的倾斜”和波浪“赫然洞开的幽深”中,一艘原本并不存在的船的形象被建构了出来:荒凉的大海“在其内心深处勾画了一艘船”。“然而事件不仅发生在这一地点内,而且其发生还得立足于一种刺激,即一切不可呈现之物都被包含在这一地点之中:‘葬身大海深处’的航船和一无所有的大海批准了这一宣言,即行动将‘从海难深处’发生。”巴迪欧在马拉美的诗中究竟读出了什么?其实他所读出的就是对事件的命名:“一切事件不仅被它自己的地点限定了范围,还发起了地点对形势的毁灭,因为它回溯性地命名了自己内在的虚无。”(29) 就这首诗而言,事件之名将基于一片残骸而确定,这片残骸就是失事船只的船长,就是“主人”,即巴迪欧所说的事件的主体。在起伏动荡的波涛之上他高举一只手臂,手心里紧紧抓住一对骰子。在这“紧握骰子的拳头里,只此一个别无可能的那一数字已经准备好了,确定下来了,混合生成了。”想必任何阅读过这首诗的读者没有谁不曾对这一奇绝的意象深感迷惑吧?然而借助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一切疑惑都将涣然冰释:“为什么事件在此就是骰子之一掷?因为这一姿势象征了普遍的事件;也就是说,象征了那纯粹偶然的东西,那不能从形势之中推导出来的东西,但这种东西仍然是一个被固定下来的多,一个数字,一旦将它们正面呈现的数字之和确定下来——‘把分离重新合拢’,那就再也不能更改了。骰子之一掷把偶然与必然的象征结合在了一起,把事件奇怪的倍数与识记之清晰可辨的反作用结合在了一起。《骰子一掷》中的问题因此就是一个为事件制造一个绝对符号的问题。‘从海难深处’掷骰子的赌注就是用对事件的思索制造事件。”(30)还有什么比掷骰子更能恰如其分地隐喻事件的偶然与必然之辩证统一?事件地点在形势之中位于虚无的边缘,因为事件地点自己的元素不能在形势之中得到识记,因为它们不符合形势的结构法则。就形势而言,它们是非法的、匿名的。然而历史的本质特征是变化,如果没有事件就不可能有变化,历史将在无限重复中窒息。必须有事件被识记,而且我们知道,只有解释性的命名才能宣布事件位于形势之中。然而正如选择公理所阐明的那样,事件成为事件仅仅只有无限的可能性,选择公理无法给出哪怕一个现实的选择。一方面介入无法可依,一方面又必须介入,“因为主人必须制造绝对的事件,他必须勒令这种制造停止犹豫”(31),那么介入惟一的机制或者原则就是主体对事件的忠诚。然而这忠诚并不能在形势之中找到根据,因为事件在形势之中是不可判定的,也就是说,形势根本不会承认事件地点上发生的一切;因此介入就只能是打赌,就像掷骰子一样永远具有偶然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马拉美的这句“骰子一掷永远也取消不了偶然”。正因为此,巴迪欧说掷骰子这一姿势象征了普遍的事件。掷骰子得出的数字隐喻了事件的名字,通过掷骰子来得到一个数字永远具有偶然性,然而一旦骰子被掷出去,或者一旦决定要掷出去,那个唯一的数字就已经被决定下来了,再也不能更改了。在此巴迪欧的意思是说,命名尽管是偶然的,但事件一旦被命名就获得了永恒的事件身份。 巴迪欧反复告诫我们,事件的本质(即事件的虚无)乃是不可判定的,事件的内容就是事件的事件性。这一主张的根据是什么呢?一方面,在事件被追溯性地命名从而产生之前,置身事件现场的我们永远看不见主人把骰子掷出去,只能面对像环境一样永恒的犹豫,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在纷繁复杂的零散事实间茫然随波逐流,不能将这些事实建构为一个事件加以历史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在事件被命名从而成其为事件之后,事件的本质又被取消了。马拉美用一个奇异的意象隐喻了这一两难:“主人/犹豫不定/而非以波浪的名义像白发苍苍的狂人玩上一局/没有张开无用的头脑难以理解的紧握的手。”对此巴迪欧评论道:“是‘玩上一局’还是‘不张开紧握的手’?在第一种情况下,事件的本质失落了,因为事件按照一种预期的方式被决定了;在第二种情况下,它的本质也失落了,因为‘除了环境什么都没有发生’。事件要么因为明显属于形势这一事实而被取消,要么因为其整体性的不可见性而被取消;在这两者之间,事件这个概念惟一可以表征的东西就是其不可判定性之上演。”(32) 巴迪欧断言《骰子一掷》的基本主题就是事件之不可判定性,围绕这一主题马拉美组织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隐喻性转换:从荒凉的大海开始,到飞溅的泡沫,失事船只,白发苍苍的船长,高扬的手臂,数字的“秘密”,最后是孤独的羽毛,灿烂的星座,以及婚宴上的面纱,哈姆莱特的犹豫和塞壬的诱惑。一大堆奇谲诡异的意象次第展开。如果说破裂的泡沫隐喻了未被识记而沉入历史之深渊的一切,那么孤独的羽毛则隐喻了被命名—识记的事件:“然后这张面纱,在消失的边缘,变成了‘一片孤独的羽毛’,在漩涡上空盘旋。关于事件,我们还能找到比这盘旋于大海之上的白色羽毛更美丽的形象吗?这片白色羽毛无法触摸但至关重要。至于这片羽毛,人们无法合理判定它究竟是要‘逃离’这形势,还是‘点缀’了它。”(33)总之,在这些意象的转换和变迁中,掷出骰子与扣留骰子之间的等值性一点一点被建立起来(所谓等值性,即事件的本质在此两种情况下都失落了),最终我们获得了对事件之不可判定性这一主题的隐喻性处理。 如果说马拉美以《骰子一掷》先行于巴迪欧的哲学,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完全一致,相反,二人拥有根本对立的结论。马拉美固然承认,“或者是因为所有的结果都终归无效才引出事件”,但他最终的结论却是海面“平凡的泼溅”最终“驱散了空洞的动作”。这一结论还有另一个更加直截了当的宣言:“除了环境什么都没有发生。”也就是说,马拉美最终沉沦进了一种“太阳之下了无新事”的虚无主义。然而,这绝不是巴迪欧的事件哲学要得出的结论,相反他认为,尽管思想总是企图建立结构和捕捉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不能思索事件那破坏性的活力;尽管形势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排斥一切与其结构法则不相符合的事件,以致在形势之外这个不可判定之处理性犹豫不决,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性将领土割让给了非理性。在他论述马拉美这首诗的结尾处,巴迪欧以最为清晰而坚定的措辞表明了这一立场: 我曾经指出,伦理学的最终命令是:“从不可判定的立场做出决定。”马拉美说:“每一个思想都在掷骰子”,“掷骰子永远不能取消偶然”,但人们不能在此基础上得出虚无主义的结论,认为行动是无用的,更不能崇拜现实受到的操控以及一大堆虚构的关系。因为如果事件是不稳定的,如果——从形势的观点看——人们不能判定事件是否存在,那么我们就只能靠打赌来决定了。也就是说,在没有法则的情况下对事件的存在立法。鉴于不可判定性是事件的合理特征,是保证其非存在的仓库,因此,这里没有别的警戒,除了成为“漩涡上空盘旋”的羽毛和“或许高悬夜空”的星星;而成为羽毛和星星,既要通过踌躇的焦虑,也要通过出离—位置的勇气。(34) 以数学集合论为基本方法论,借助《骰子一掷》这个经典文本,巴迪欧以精妙绝伦的批评实践向我们指出,从存在论的思想领域(在此结构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事件只能位于虚无的边缘)到严格意义上的事件领域(在此结构的法则不再能成功发挥其支配作用,忠诚成为识计的机器),并没有一条合乎逻辑或合乎理性的通道。因此,正如诺里斯所说:“巴迪欧的观点是,我们可以证明数学、自然科学、政治学、伦理学和艺术思想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突破时刻来自于与既已建立、广泛接受的概念性理解模式的断裂。因为参照已有的理论、范式、框架、信仰体系或者概念性方案,并不能在任何这些领域中找到具有解释效能的重要进展。”(35)正如业已指出的那样,我们既不能像马拉美那样陷落到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把巴迪欧的事件哲学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认为他主张任何改变自我或者改变世界的真正动力只是来自主体无根据或者根据不足的忠诚。尽管巴迪欧非常强调事件纯粹的偶然性,但其哲学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醒人们充分考虑到,作为选择之基础的思想的基础并非清晰的理性,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根据不足的决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