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宾祭之礼与赋体文本的构建及演变(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京)20 蒋晓光 许结 参加讨论

    另一模式以东汉赋为主,归于“观威仪”,主题为“昭德”、“宣威”。
    西汉赋作固然有颂德的成分,但比重较轻,直至西汉末年扬雄《长杨赋》才确定纯一颂德的体式,直接改变了汉赋的写作手法,对东汉赋体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原因有二。
    一是更换题材。东汉大赋如《两都》、《二京》,分述两京的政治形态,然“西”为“宾”而“东”为“主”,其如《西都赋》中“肇自高而终平,世增饰以崇丽,历十二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与《西京赋》中“方今圣上同天号于帝皇,掩四海而为家,富有之业,莫我大也。徒恨不能以靡丽为国华,独俭啬以龌龊”的叙述,犹如愚人自炫,拥有一般常识者均可识其败德。而《东都》、《东京》则完全改变西汉赋作夸饰物产、游猎的描写手法,罗列历代君主的德行,铺写他们的功劳与善政,使得在西汉赋作中的附庸演为大国,颂扬君主的功德,成为东汉赋作的主旨。
    二是因礼宣威。班固《东都赋》所述光武帝、明帝之德,归乎“制礼”,其中内涵现实施行的礼仪,也包括了国家践行的制度。及至张衡《东京赋》主旨尤明,其对明帝时朝觐礼的描写,意在宣扬大汉帝国四海臣服、万邦来朝的盛况,试观天子出场时的肃穆、雄壮:
    是时称警跸已,下雕辇于东厢。冠通天,佩玉玺,纡皇组,要干将。负斧扆,次席纷纯,左右玉几而南面以听矣。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璧羔皮帛之贽既奠,天子乃以三揖之礼礼之。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将将焉,信天下之壮观也。(120)
    因礼仪制度而彰显汉家威仪,与周天子朝享诸侯之礼相同,其实质又回归我们所强调的“享礼”,于中可见东汉“物以赋显”的观念,也是“礼以赋显”的表达。当然,通过对礼制、威仪的宣扬,除去颂德的成分,赋家是希望读者能够对礼仪纲常存有服畏之心,达到因讽而规正统治者行为之目的。
    余论
    在我国文体史上,赋最具有包容性。就其内涵看,赋或“抒下情”,或“颂上德”;就其性质看,或“体物”,或“言志”;就其风格看,或为典雅之章,或为俚俗之篇;就其形态看,或“鸿裁”,或“小制”,鸿裁则“体国经野”,小制则“随物赋形”,诸多不一。如就语言特征划分赋体,古代又有“骚体赋”、“散体赋”、“骈体赋”、“律体赋”、“文体赋”等等,也因时而变,应运而生。然探究其源,明辨其本,又当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待体制的成型与艺术的地位,这就是以汉大赋为代表的“一代之文学”。(121)
    针对赋体文本的批评,古人说法亦多,然论其要,宜观汉人的自评,其中尤以“讽谏说”与“丽则说”值得关注。前说见史迁评相如赋,所谓“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司马相如列传》);(122)后说见扬雄《法言·吾子》,所谓“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123)二者皆指向于《诗》,即似是而非的“赋者,古诗之流”的说法。因为汉人论赋倡导“讽谏”,对应的是“虚辞滥说”,论“诗人赋”之“则”,对应的是“辞人赋”之“淫”,在此对待关系间,隐含的恰是赋体最突出的词章与教化之矛盾,溯源而论,亦即宾祭执礼过程中媚神观德的思想原生态。对此,还可从先秦典籍中论“文辞”之用得到印证,如《国语·周语》记载单襄公对其子顷公曰:“能文则得天地,天地所祚,小而后国。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实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爱也。义,文之制也。智,文之舆也。勇,文之帅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让,文之材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124)又《礼记·曲礼上》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125)二说论文及辞的起源,皆主“敬”,并归于“礼”,实与宾祭所内涵“宗庙事”与“礼仪性”相契合,本文中所讨论的“献赋”、“执礼”、“显物”以及“媚神观德”所推导出的讽劝传统,又喻示了文辞之娱戏与教化的关系。而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有名姓之文士的辞赋家创制的认知,包括对赋体文学名称、结构、质性、功用的考源,不仅可以打破“赋者,古诗之流”的误解,以厘清由“赋”之本义到“赋诗”、“赋体”的线索,而且对整个中国学术(包括文学)源起“宗庙”或“王官”的争议,也能提供一新的思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