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井曾提到1995年在曼哈顿的巴顿书店里,看到莫言两部作品的译本。一部为《Red Sorghum》(1993年出版)《红高粱家族》;另一部是《The Garlic Ballads》(Viking by the Penguin Group)(1995年出版)即《天堂蒜薹之歌》。在《The Garlic Ballads》封面折回的内页左上方,醒目地印有大江健三郎的推荐词。关于大江究竟是否直接说过颁给莫言诺贝尔奖这样的话,藤井在对《酒国》的解说一书中写道:“对此我几个月后在北京试着向莫言求证,莫言笑着回答说:‘估计那是出版社编的话吧’”(72)。无论怎样,出版社使用“If I were to choose a Nobel laureate,it would be Mo Yan.”—Kenzaburō ,Winner of the 1994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应是希望借助大江的语言促使莫言文学在欧美得以更好地接受与传播。值得关注的是,两部英译本的译者就是被誉为“世界最权威的汉学家”、“诺贝尔奖接生婆”的专家,即在科罗拉多大学主讲中国文学的葛浩文教授。由美国权威翻译家翻译的书稿借助大江健三郎的话来引人注目,足以证明日本文学家对莫言文学在欧美传播时产生的重要影响。 2011年末,日本最具有影响力、规模最大的月刊综合杂志《文艺春秋》在纪念日本2011年大地震一周年之际邀请世界著名作家撰稿。出版社通过藤井省三向莫言约稿。莫言欣然应邀并写作了一篇深富哲理、风趣幽默,毫不掩饰对日本的喜爱亦不失严厉批评的杰作(73)。这篇题为《在毁灭中反思》的文稿在众多诺贝尔获奖者齐表哀悼、齐述衷心的文稿中出类拔萃,其既充满哲理、又深具人情味的表述,使得日本国民在深受鼓舞的同时甚为感动。在日本艰难的时刻,文稿借助藤井精准入神的翻译不仅传递给四十万读者,更是传递到日本国民心中,日本文化界在警诫与启示中再次确认莫言作为文学大家的存在。 以上三个时段,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其作品在日本被译介、传播和研究的重要阶段。2012年10月11日晚7时,日本三家主流电视媒体在东京大学中文系办公室等待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此后,莫言的获奖感言又一次在日本文化界引起巨大反响。莫言获奖的新闻在日本广泛报道,如《朝日新闻》刊登了藤井省三的随笔《民间的魔幻现实主义》,该文写道:“虽然他的名字汉语为‘莫说话’,但他是何等伟大的叙述家啊!”《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共同通信社等均刊登了藤井的祝辞。此外,《读卖新闻》刊登了著名近代日本文学研究家、文艺评论家川村凑的随笔《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阿Q描写的阿Q们》。日本的文化界迎来了评论莫言的又一高潮。 2014年10月莫言写作中心特地邀请世界各国翻译界的专家汇聚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讲述中国与对话世界: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研讨会”。两位日本的莫言翻译家/研究者应邀到会并发言。佛教大学李冬木强调,鲁迅和莫言是百年来在日本最富存在感、最具标志性的中国作家(74)。藤井省三亦在会上发表了莫言与鲁迅的比较研究(75)。在日本翻译、研究鲁迅的学者也多在关注莫言,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值得探讨。 莫言获奖,与莫言本人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关系紧密。莫言在2012年与瑞典翻译家陈安娜进行交流时亦曾谦虚地表示:“翻译的工作特别重要,我之所以获得诺奖,离不开各国翻译者的创造性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中新社2012年10月13日)。诚然,能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作品在西方学术界的翻译与研究程度密切相关,所以美国的葛浩文、瑞典的陈安娜、意大利的李莎、丽塔,法国的杜特莱、沙德莱晨的翻译之重要性不容忽视。除此,笔者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一结果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对莫言的热心译介具有重要关联。日本中国文学研究者早年率先介绍并翻译莫言作品;藤井省三将莫言定位于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艺术性与社会性方面均为优秀作家代表的评价,从而引发的日本文化界的共鸣;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早期通过阅读藤井省三等的翻译了解莫言文学的真髓,多次肯定并热心推荐莫言,上述种种均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瑞典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委会成员之一、事务局长贺拉斯·恩格道尔院士曾言,委员会每年都会收到很多作品的推荐,但若无优秀翻译家们的不懈努力,莫言乃至整个华文文学将很难被西方所了解(76)。在研究莫言文学在日本的接受与传播这一课题的过程中,优秀研究者兼翻译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中国需要通过这样优秀的译者在文学传播道路上一同孜孜以求、倾情推荐,提升更多经典之作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优秀作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