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追溯探讨莫言的获奖历程,可发现日本文化界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将莫言文学在日本近30年的接受与传播历史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总结概括:1986-1990年前后为莫言作品在日本被译介的第一阶段,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1991-1999年迎来文化界热烈评论的第二阶段,论述多集中于“中国魔幻现实主义”;1999-2011年,莫言多次赴日并与大江健三郎等文化界人士进行交流,日本媒体对此频繁报道;2012年其获诺贝尔奖后至今为第四阶段,莫言受到更多日本社会民众的关注。日本的中国研究者的译介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本研究分析归纳日本所有莫言相关资料,着重考察莫言获诺奖前日本文化界对其文学接受、评价的变迁过程,拟进一步阐释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翻译、研究与传播之关系。 作者简介:林敏洁,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迄今为止,莫言作品在全世界已有近40种语言的译本印行①。在日本,莫言亦属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即已出现与莫言相关的数篇文章,且在1989年便出现将莫言文学定位为“魔幻现实主义”之文稿。莫言作品改编的电影《红高粱》于1988年在日本首次上映,自次年该作品日译版发行以来,莫言作品不断有日译本上市,且翻译出版的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时至今日,其作品在日本已约有30册出版,直接反映莫言文学思想的莫言海外演讲集亦于今年在东京发行②。 《中国文学研究文献要览·近现代文学1978-2008》③(以下略称为《文献要览》)是收录在日本出版刊行的中国文学作品、研究专著和论文最新最全的文献目录。通过《文献要览》,可检索出与莫言相关的条目87条,与残雪相关条目72条,与王安忆相关条目58条。超过莫言的中国当代作家只有曾任文化部长的王蒙,与其相关的条目共104条。但通过检索日本国会图书馆藏书目录,王蒙相关的条目则仅有4条,而莫言有25条④。通过检索日本学术论文网CINII,题目中言及王蒙的论文为39篇,而言及莫言的共计56篇,其中莫言获奖后的有23篇⑤。《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这三份报刊的发行数量分别位居2014年日本报刊发行量的第一、第二、第三位⑥,世界报刊发行量的一、二、四位⑦。其中有关王蒙的新闻报道,自1985年至今,《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分别刊载43篇和38篇,莫言相关报道则分别有90篇和94篇之多。《每日新闻》关于莫言的报道则为王蒙19次的五倍有余,共计101次⑧。 如果对中国当代作家在《文献要览》、国会图书馆藏书以及《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三大报纸的条目进行归纳统计,莫言以453个条目位居首位,遥遥领先于以247个条目居次的王蒙。由此可见,莫言在日本的呼声之高及影响之大。 不可否认,如无翻译,莫言文学无法走向世界,而其通向诺贝尔奖的道路则更是曲折坎坷。一般而论,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取决于作品在西方文化界的翻译与研究。然而,若深溯莫言的获诺贝尔奖历程,可发现日本对莫言的译介和研究在海外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基于多年来在日本收集的莫言全部相关资料,对莫言在日本的翻译与研究进行全面细致的归纳分析,着重考察日本文化界对莫言文学的接受、评价的变迁过程,以时间为轴将该过程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对莫言接受与传播近30年的历史进行总结概括,并拟阐释其与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关联。 管见所及,在日本首次对莫言小说予以介绍的应为1986年4月出版的汉语学习杂志《中国语》,此月刊杂志由日本著名出版社大修馆刊行。当时主持该杂志每期一页《文艺短信》栏目的学者为近藤直子⑨,她在杂志第316期该栏目上发表了题为《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随笔,高度评价了莫言作品摒弃历史的立场和充满幻想的艺术表达:“少年否定了自己的过去,否定了过去的生长环境,否定了被命名被定性了的所有的一切,从而神奇地获得了那一双清澈如初的双目”,“倘若将拥有一双摒弃了过去且没有目的性之双目比作是幻想的话,那么《透明的红萝卜》确实是一部幻想型作品。然而,正是那一双具有幻想力的透明清澈的双目,现在正要再一次穿透深藏于每个人内心世界本来的幻想性。在文革后,重新探究‘看’意味的多部作品中,莫言这无形的‘窥视的眼镜’给人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是次充满热情的尝试”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