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在虚构的现实中抵达远方——谈弥唱散文诗集《复调》的审美倾向及其当下性启示(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星星·诗歌理论》2015年 灵焚 参加讨论

    结语:弥唱的当下性启示
    作为诗坛的新秀,弥唱以她良好的艺术素养,过人语言天赋和艺术表现力而一枝独秀,她的分行诗作品如是,散文诗作品更是如此。由于她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所以在诗歌中充分调动音乐的概念、意象、表现性,对于音乐知识匮乏的读者,往往容易造成陌生感且难以理解。也许正是她音乐艺术的熏陶和滋养,音乐的抽象性使她养成了善于在具象的事物、情境中进行形象思维、抽象联想的习惯,从而获得了极强的现实虚构能力。本文阐述中选用的那些作品,并不是弥唱最好的作品,《复调》中比这些好的作品很多,由于阐述角度的需要本文并未引用。这些被应用的作品,只是想回应一种误解,那就是一些读者认为弥唱的作品不接地气,所以引用中选择了那些“接地气的作品”展开论述。我经常纳闷,为什么一些读者会觉得弥唱的作品不接地气,如此接地气的作品为什么读不出所谓的“地气”来。后来慢慢明白,那是弥唱的作品不像许多人作品那样,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明白地“说出来”,而是通过场景、细节、意象等“表现出来”。(所以那些习惯于阅读“说出来”作品的人看不懂。)比如,她写祖国发生在九月的钓鱼岛事件,用一句“天空的伤口,你生命中被季节占卜的一个漏洞”表现;写女儿的反抗期的行为,则以“踩过一层鸟鸣,又一层鸟鸣”来表达;而关于年轻,她用“肌肤上浅浅的光芒”来表象等,像这样的表现,在弥唱的作品中俯拾皆是,每一处都运用得极其形象、奇绝、传神。散文诗之为散文诗,其最大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做到把散文中直接性描摹、“说出来”的叙事,通过意象性情境、细节“表现出来”。如果不能娴熟运用“表现”或者“表象”的艺术形式进行散文诗的艺术表达、呈现,就不能做到以有限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抵达无限的内涵延伸,就不能留给读者最大的审美再创造空间。那么,像散文诗如此短小的篇幅,怎能做到与其他文体一样,立体地呈现这个丰富的世界?而“表现”技巧最重要的基础,就在于作者抽象现实,进行形象叙事的虚构能力,虚构性大小,决定了作品抵达真实性的深浅。在弥唱的作品中,细节性内容,各种表现性叙事只是她的小虚构、即在散文诗表现上运用的技巧性虚构,然而,统合这些虚构的还有一个整体的大虚构,那就是所有作品中共通的、所具有的情感、思想的统一朝向,那就是她的“远方”意象的虚构。这种虚构是一种审美性的内在暴力,以此抵御着一切外在的来自现实凡庸的种种暴力,从而让人的现实生存抵达高贵、或者崇高的保持。
    弥唱的“远方”虚构,反映的不仅仅只是她个人的审美性、高贵性诉求,其实,这种虚构现实的现象,在中外文学传统中比比皆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梭罗的瓦尔登湖,乃至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等,这些都是人类的虚构现实的典范。弥唱的“远方”并没有如此宏大的叙事,其“远方”也只是心中的“在别处”的寻求。她只是为了抗拒现实的庸常与疲惫,在心中为自己建构了一座梦境与生命保鲜的家园。然而,弥唱的这种审美倾向却不仅仅属于她个人性的诉说,她代表着当下社会许多白领女性、知识女性共有的困惑和诉求。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消费性生活也趋向饱和与过剩的现实生活中,多少女性都跟弥唱一样,每天都是处在“一遍遍重复一个疲惫的幸福,然后裹挟些许满足和失落”的状态中生存。弥唱因为选择了“亲近书房”,从而拥有了“远方”,而其他人怎样呢?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创作诗歌或追求其他艺术表现的天赋的,那么她们以什么去获得属于自己的“远方”呢?所以,我始终认为弥唱的作品是接地气的,她的创作不是为了个体生命的自言自语,她在为当下女性们喊出自己的生存状态的审美提醒,是审美性与高贵性生存的呼吁。对于弥唱来说,无论自己确立的那种“远方”是否真实,即使真实如天涯也无论是否能够抵达,心中拥有了这个“远方”已经足够,足以让自己获得一种“昂贵的安宁”。这就是弥唱的“远方”,她的灵魂的栖息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