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历史追溯与现实反思:1980年代中后期“三农”题材文学的叙述走向(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 彭维锋 参加讨论

    ①曾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小说评论》1987年第3期。
    ②张炜:《古船》,《当代》1986年第5期。
    ③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花城》1986年第6期。
    ④贾平凹:《浮躁》,《收获》1987年第1期。
    ⑤浩然:《苍生》,《长篇小说》1987年第13期。
    ⑥刘玉民:《骚动之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⑦郜元宝:《“意识形态”与“大地”的二元转化——略说〈古船〉和〈九月寓言〉》,载《说话的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117页。
    ⑧雷达:《民族心史上的一块厚重碑石——论〈古船〉》,《当代》1987年第5期。
    ⑨黎辉、曹增渝:《隋抱朴的人道主义与〈古船〉的整体意蕴》,《小说评论》1988年第4期。
    ⑩汪政、晓华:《〈古船〉的历史意识》,《读书》1987年第6期。
    (11)李星:《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花城》1987年第3期。
    (12)鉴于《苍生》、《骚动之秋》在艺术层面上的某些缺憾,本文不再对两个作品及其人物形象作深入分析。具体可参看:杨长春《从〈苍生〉看浩然的矛盾心态》,《文学自由谈》1990年第3期;雷达:《旧轨与新机的缠结——从〈苍生〉返观浩然的创作道路》,《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曾镇南:《在蜕变的途中——评浩然的〈苍生〉》,《浩然研究专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78页;荒煤《〈骚动之秋〉漫谈》,《当代》1990年第3期;绿雪:《“岳鹏程现象“辩证——评〈骚动之秋〉》,《当代文坛》1991年第2期;胡平:《我所经历的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王鹏程:《〈骚动之秋〉简论》,《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
    (13)近20年之后,蒋子龙在《燕赵悲歌》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在艺术化的观照、反思现实的情况下,写作了长篇小说《农民帝国》,其主人公郭存先与岳鹏程颇多相似之处。可参看蒋子龙:《农民帝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冯肖华:《路遥论》,《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15)赵萍:《描写农村题材的又一部力作——评刘玉民小说〈骚动之秋〉》,《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6)路遥:《路遥小说选·自序》,《路遥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17页。
    (18)[英]雷蒙·威廉斯:《现实主义与当代小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葛林译,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659-661页。
    (19)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路遥自己在创作笔谈里也曾说过“这部作品的结构先是从人物开始的,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到一个群体。然后是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群体与群体的纵横交叉,最终织成一张人物的大网。在读者的视野中,人物流动的河流将主要有三条,即分别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中心的两条‘近景’上的主流和以田福军为中心的一条‘远景’上的主流。这三条河流都有各自的河床,但不时分别混合在一起流动。”具体可参看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雷达:《史与诗的恢弘画卷》,《求是》1991年第17期,第44页。
    (2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16页。
    (23)雷达:《民族心史上的一块厚重碑石——论〈古船〉》,《当代》1987年第5期。
    (24)王愚、贾平凹:《长篇小说〈浮躁〉纵横谈》,《创作评谭》1988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