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再议孔子删《诗》(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马银琴 参加讨论

    二  孔子删《诗》的时间
    确认孔子删《诗》一事的真实性之后,孔子删《诗》发生的时间随之成为问题。历史上赞成孔子删《诗》的学者们对于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持早期说,即认为孔子删《诗》活动发生在其前周游列国之前。其中翟相君《孔子删诗辨》一文 [7],直接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中“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的记述,将这一时间确定在鲁定公五年,孔子四十七岁时;徐正英《孔子的“删诗”活动不会在四十六岁之后》[8],则以孔子晚年聘问歌咏之风早已消歇,且“删诗”与“正乐”无关为由,提出孔子的删诗活动一定发生在鲁定公四年,即孔子四十六岁之前。与“早期说”相对应的第二种看法,就是依据《论语·子罕》孔子的自述之语,“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把删《诗》的时间确定在孔子晚年反鲁之后。
    实际上,被翟相君《孔子删诗辨》引以为据的《史记·孔子世家》之文,梁玉绳《史记志疑》早就提出过怀疑:“时为定公五年,恐未曾修《诗》、《书》、《礼》、《乐》也,疑衍。”[9]蒋伯潜《诸子通考·诸子人物考》则云:“此但言孔子不仕,隐居讲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耳。唯既未尝仕,便不当云‘退’。当删‘退而’二字。” [10]那么,孔子究竟是在什么时期完成删《诗》这项工作的呢?要考察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孔子时代《诗》文本的流传情况,再结合孔子一生的经历来确定删《诗》行为最可能发生的时间。
    首先来看孔子时代《诗》的流传情况。春秋时代最负盛名的文化活动,无疑是风行于各诸侯国的聘问歌咏、赋诗言志。而这一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就是有一个公众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诗》本存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曾经详细记载过吴季札聘鲁时请观“周乐”的情况: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为之歌《邶》《鄘》、《卫》……为之歌《王》……为之歌《郑》……为之歌《齐》……为之歌《豳》……为之歌《秦》……为之歌《魏》……为之歌《唐》……为之歌《陈》……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为之歌《大雅》……为之歌《颂》…… [11]
    因为周公的缘故,鲁国一直享有以天子礼乐祭祀周公的特权。至春秋中后期,在周王室因王位之争而动荡不安之际,“周乐”得以在与周王室关系最为亲密的鲁国保存下来。根据《左传》的记载来看,其时鲁国所存的“周乐”体系(即音乐形态的“诗”),十五国风、小雅、大雅、颂的结构已与今本《诗经》相去不远。这一结构的《诗》文本,是春秋中前期齐桓公“尊王攘夷”所带来的周礼复兴的产物。在此之前,人们引以为据的《诗》,则是东周初年平王恢复周礼、重修礼乐的成果。这两种《诗》在结构上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颂》是否被纳入《诗》中。《左传》所载“周乐”形态的《诗》,以风、雅、颂合集为主要特征;而形成于东周初年周平王时代的《诗》文本,则只是风、雅合集的《诗》,《颂》仍然是以独立的形式流传的 [12]。从传播的角度而言,在“《左传》周乐”版的《诗》流传之初,这两种形态的《诗》必然在一定的时间段落中发生交集。尤其是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途径很不发达,而且周王室已没有足够的权威做到“令行禁止”的春秋中期。《国语》、《左传》的相关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国语·晋语四》:“公子过宋,与司马公孙固相善。公孙固言于襄公曰:‘……树于有礼必有艾。《商颂》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降,有礼之谓也。君其图之。’襄公从之,赠以马二十乘。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在《周颂》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荒,大之也。大天所作,可谓亲有天矣。’” [1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