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甚众,这里综述的是多位学者和多部文学史著作的观点。 ②参见旷新年《人民文学:未完成的历史建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6期;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张志忠《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品格》,《文史哲》2006年第1期。 ③参见吴义勤《“经典化”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文艺报》2014年2月24日。 ④参见拙文《乡村生态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⑤典型如2003年,浙江作家协会主办的《江南》杂志因为发表对“红色经典”具有解构意味的小说《沙家浜》,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老新四军军人、政府官员、知识分子都介入到这场论争中,刊物最终也受到政治处理。 参考文献: [1][美]王顺珠.文学经典与民族身份[A].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J].中国比较文学,2004,(3). [3]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在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5,(3). [4][美]余宝琳.诗歌的定位——早期中国文学的选集与经典[A].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5][荷兰]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俞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英]艾略特.宗教和文学[A].艾略特文学论文集[C].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7][美]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8]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J].中国比较文学,2006,(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