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略论“五四”文学中的海洋书写(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彭松 参加讨论

    二、异时空:“世界图景”的崭新体验
    杨振声的小说《玉君》讲述的是滨海渔家的生活,其中记述了出洋归来的林一存的一个幻梦,“仿佛是在埃及的东岸,赤圆的落日,如夜火一般,照得沙漠都通红。从天边的椰树间,跑出一群野人来,飞隼一般的快,直扑到我面前来捉我……”(18)在那些细致的写实场景间,这个梦突兀地嵌入一幅“异时空”的图景,从太平洋这壁到埃及东岸,世界仿佛作为一幅可折叠的风景,以逼真的视觉意味而跃现出来……
    自近代通海以来,许多国人已表达过海洋带来的新异体验,如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其中既有“一舟而外无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的浑茫景象,又有“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19)的时空错置感。如果说,此时的黄遵宪置身在新的全球性海洋体验中,更多的是“倚栏不寐心憧憧”的困惑感受,那么在“五四”文学中,这种无所置身的感觉逐渐消退,相较之下一种更具发现意识、主体的“看”的自信姿态便渐趋成熟了。
    在“五四”文学中,杨振声的滨海渔家小说可谓较早地展现了海边实景,在其最早的小说《渔家》里,海——那个春雨连绵的海——还给人以模糊、虚写的感觉,而在《玉君》中则以加强的写实逼真地展现海的景观。有傍晚的海:“此时宏大的晚日,刚落在绛色的云里,把水面、海岛、船上的白帆、水上的白鸥、人面的颜色都映得鲜红”;有夜的海:“海面起一层银雾,远山近岛,都在迷离隐现中。四维清空,万籁无声,只有荡漾的波纹对月闪烁”;有狂风中的海:“看呀!那墨色的乌云从海上冒出来,遮盖了半天,快起大风啦!”(20)在自觉的写实意识下,对滨海实景所作的逼真描摹,使海的风景作为现实的细节获得呈现,这本身就体现了作者意图驱散笼罩在神秘海上的“无知之幕”的启蒙意识。海作为可视的风景,被纳入作者主观理性的视景之中,这似乎是纯客观的自然摹写,但其实包含着主体努力的意图。正如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所说:“现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很明显是在风景中确立起来的。因为写实主义所描写的虽然是风景以及作为风景的平凡的人,但这样的风景并非伊始就存在于外部的,而须通过发现才得以存在。”(21)
    如果说杨振声的海是滨海外望之风景,那么冰心则试图在笔下绘出一幅大海的肖像。“海是蓝色灰色的。蓝色灰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海是动的,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漂浮在浪花之上”。(22)作者发展着透视的能力,摹画出大海多彩的面影,随着这幅面影渐趋丰富,大海也越来越显亲切。在《寄小读者》里冰心记述了自己的海上旅程,由东海滨而扶桑而横跨太平洋至北美的慰冰,沿途海上景观组成一条世界的风景线,通过作者的视景被欣赏、感知。由此,陌生世界的异在感被克服,在亲切的讲述中,作者所要传达给小读者的,显然不仅仅是白话文字之美,也是一种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想象。通过摹画海洋而展开的这一幅世界图景,是“五四”一代眼中的新世界,它具有真实感,可信可感,可理解,也是可进入的。在温和的视景中,原本笼罩在神秘大海之上的未知之幕逐渐被祛除,被陌生大海阻隔的异在世界也逐渐显出崭新的面貌。
    海洋对“五四”一代来说是新世界的表征,也是进入世界的通途。而对海洋的凝视,这个“看”的姿态则有着让新世界显形,并在主体意识中凝聚成一种可被认识和把握的图景的意义。这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图像”,即世界作为图像被置于主体面前,“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23)。所以在《玉君》中林一存梦境里浮现的那幅奇异的埃及东岸的幻象,其实正体现了“五四”时期现代新意识的特征,即作为图像的世界不再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在现时空的人凭借想象可以自由跨越到异时空之中。这种现代新意识与海洋体验有着深刻的一致性。在海洋面前,任何障碍都显得局促和暂时,它动荡不息又不断更新,不断触发人们对新异时空的想象。在凝望大海的时刻,处于启蒙状态的主体很容易赋予视觉的新异体验以超越意义。在他们的目光里,内蕴着崭新的精神投力,几乎强迫性地逼使世界呈现新的意义,同时获得自我和世界共同更新的临界状态的兴奋,这在“五四”另一些充满激情的海洋书写中表现得尤为热烈。
    在郭沫若《笔立山头展望》中,一个载来新世界的大海坦陈在山巅观者的视景中,“山岳的波涛、瓦屋的波涛”与弯弯的海岸、黑沉沉的海湾、数不尽的轮船、一枝枝烟筒盛开的黑牡丹,组成一幅现代文明图景,铺展在观海者的脚下。这个观者将大海裁取为令人震撼的“风景的断片”,这构成了一种发现,即大海雄壮的威力承载着工业巨轮而表征着新世界的到来。面对新时空的畅想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更显奔放,诗人想象自身摆脱了具体时空的拘囿,自由置身于两大洋相撞的地球极边,“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诗人强烈的主观开启了一片异时空中的风景,这虚构的壮美海景,正如柄谷行人所说是“从前人们没有看到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没有勇气去看的风景”(24),此刻却无比雄辩地展现在新生主体的视景中,在怒海狂涛中开启了一个迥异于日常经验的异时空。这是一种典型的“五四”式的精神体验,即面向未来在虚拟的临界点上,感受新世界的激情。郭沫若《太阳礼赞》也传达了这种新生体验,“青沉沉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在这幅壮阔的海上日出图景中,整个未来的世界在产诞的瞬间被目击,光芒万丈的波涛所推起的视觉冲力,热烈涌向那“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的诗人。在那一刻,诗人体验到“时间开始了”的瞬间、拥有崭新意义的世界景观突然爆现的狂喜。
    “海上日出”作为“五四”作家所倾心表现的景观,其意义在于展示了世界图景在一刹那间的更新,当恢弘的新异视景在被压缩的瞬间爆现之际,那种世界和自我更新的激越体验宛如一场庄严仪式,而大海内蕴的价值指向和世界意义则使其成为这场仪式最理想的舞台。富有“五四”精神的青年巴金,在归国海轮上描述了印度洋的日出:“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紫色或者红色。这时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25)这是新主体对世界的展望。在这幕视景中,海洋及其象征的整个世界在主体的召唤中,以期望的方式出现了。“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这自我与世界一致的体验,彻底驱散了黄遵宪的焦虑。当海洋从混沌未名而变为充满自信的视景时,也就通过视觉的方式实现了一次新世界的命名。徐志摩在《泰山日出》中,也将山巅的云海拟想为大海,“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地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呼啸、冲洗、震荡,只有想象的大海才具有激浊扬新、内爆出一个崭新时空的伟力。“在霞采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26)在那昂扬的推力下,主体视景中的激情体验被爆炸性地生发为一种世界精神,此刻,世界被洞彻为一种光明的新景观,一切障限、阻隔在主体的灿烂视景中都告消弭,普世融合的欢彻在生命的潮声里澎湃激荡。
    这种创世纪式的激情体验,在鲁迅的《补天》中也罕见地以瑰丽奇崛的一幕呈出,“伊在这肉红色的天地间走到海边,全身的曲线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浓成一段纯白。波涛都惊异,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溅在伊身上。这纯白的影子在海水里动摇,仿佛全体都正在四面八方的迸散”(27)。海幻化成一幅奇艳光明的视景,被目睹为新世界产诞的温床,似乎唯有大海才能确验这种创世纪的想象,才能应和一个时代对新世界的唤起,才能成为异时空进现的恢弘象征。身临其境般地目睹和体验创世纪的爱与美,这本身即是多么奇崛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所开启的“异时空”,需要寻找一个物象的载体,而大海——“五四”的大海正是这崭新精神的凝结物和象征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