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代“论”体的演变及其文化意味(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李春青 参加讨论

    三、“论”体大兴于东汉后期的原因
    为什么在以章句训诂之学与谶纬之学为主流的经学语境中,那些疏离于经学传统之外的以“论”为名的篇籍竟会大兴于世呢?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外部影响与主体需求两个方面。
    我们先看外部影响对于“论”体著作兴盛的影响。刘勰尝言:“至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述圣通经,论家之正体也。”(《文心雕龙·论说》)近人章太炎先生亦云:“汉世独有石渠议奏,文质相称,语无旁溢,犹可为论宗。”⑤这就是说,“论”这一文体在汉代的兴盛,与朝廷组织的“石渠阁会议”与“白虎观会议”这类大规模讲经论义的活动以及编写的相关论文密切相关。刘勰此说可谓揭示了“论”体兴盛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汉代统治者以“设五经博士”、“立学官”、“置弟子员”等行政手段为引导,使士大夫由诸子百家之学归于儒学一途,久而久之除了形成经学传承中的“师法”、“家法”之外,在以帝王和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为核心的整个士林中,渐渐形成一种“讲论”经学的风气与习惯。这是导致“论”体兴盛的一个十分重要原因。除了“石渠论艺”、“白虎通讲”这类大型“讲论”之外,小规模的“讲论”随时都有。西汉后期这种风气已经形成:
    及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
    刘歆争立《左传》《毛诗》等古文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件大事,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即由此而展开。这里的“讲论”显然有辩论的意思。又:
    王褒字子渊,蜀人也。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待诏金马门。(《汉书》卷六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这里的“讲论”是讨论、探讨的意思。又:
    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夏侯胜与黄霸二人俱获罪被收监,在狱中黄霸坚请从胜习经学。这里的“讲论”是讲授、谈论的意思。到了东汉,讲论之风更胜于西汉:
    初,帝在兵闲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
    光武帝刘秀年轻时尝为太学诸生,东汉经学的兴盛及发展走向,与他对经学及图谶之说的热衷直接相关。这里的“讲论”是讨论、辨析之义。又: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因留教授,徒众数百人。莽败,天下乱。荣抱其经书与弟子逃匿山谷,虽常饥因而讲论不辍,后复客授江淮闲。(《后汉书》卷三七《桓荣丁鸿列传》)
    桓荣是两汉之际著名经学家,在历史上以勤学苦读闻名。这里的“讲论”是讲授、讨论经学的意思。又:
    (周磐)公府三辟,皆以有道特征,盘语友人曰:“昔方回、支父啬神养和,不以荣利滑其生术。吾亲以没矣,从物何为?”遂不应。建光元年,年七十三,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后汉书》卷三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从上引的材料来看,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前期,经学昌盛,士林无分朝野,都有“讲论”之风。朝廷之上,皇帝常常是讲论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而在民间,则私学大盛,授徒讲学者万人以上,从学于经学大师的弟子更是不可胜计。⑥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读书人培养起一种“讲论”和“论说”的能力与文化惯习,经学语境中的“讲论”虽然不能直接导致“论”体书写的兴盛,却为这种文体的兴盛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两汉的“讲论”风气可以说是“论”体著述兴盛最重要的外在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