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喀拉布风暴》:审美救赎的三个维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方文坛 王本朝 参加讨论

    “西域有大美”:自然的雄性、灵性与神性
    “西域有大美”对红柯绝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话。人是时间性的存在,更是空间性的存在。红柯在《喀拉布风暴》里展开了对雄性、灵性与神性等“大美”自然的淋漓刻画。撒开一张网面面俱到去写风景风情是比较笨拙的做法,一个好的作家懂得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中国传统艺术智慧讲究意象出意境,红柯也精于此道。十年的新疆磨炼给他内心种下了根深蒂固的“地理基因”,“地理基因”衍生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理意象”。这些经过精心选择的“地理意象”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纷纷飘落入小说文本,酝酿出雄奇、灵性、神秘的意境氛围,搭建出具有浓郁西部风情的地理时空。其中,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喀拉布风暴”意象的选择与调用。据统计,完整的“喀拉布风暴”意象呈现在小说中出现了七次:“它冬带冰雪,夏带沙石,所到之处,大地成为雅丹,鸟儿折翅而亡,幸存者衔泥垒窝,胡杨和雅丹成为奔走的骆驼。”还有类似于“喀拉布风暴”的“沙漠旋风”意象:“一股子旋风,摇曳盘旋直冲蓝天,蓝天就在头顶,旋风越旋越紧,天一点点远去,好像被那旋风顶起来一样,若是那旋风横扫过来扑倒脸上,会留下多么深的伤痕。”“沙漠风暴”这个意象咒语般在文中频繁出现,不仅凸显了西域自然的荒凉、粗犷和狂暴,更蕴含着伟力和重生等意蕴。“燕子”是勇敢地飞翔于沙漠瀚海之间的“黑色精灵”,是作者钟爱的第二个核心意象。小说文本不仅有大量的对作为动物的“燕子”的传神描写,如“燕子是天空的眼睛”,“燕子是沙漠里的海”;“燕子像晶莹的泉水,闪闪发亮,就像飞蹿的流星,清爽迷人”;还有反复出现的哈萨克民歌中的“燕子”形象(民歌《燕子》的歌词出现四次);及文本着意突显的李芸的爱情信物——人工锻造的燧石燕子形象。“大西北干旱荒凉,燕子那种湿漉漉的影子与河流湖泊泉水有关,很容易成为一种永恒的集体意象与神话原型。”②作者点出了“燕子”意象的深层内涵。哈萨克民间文化认为“每个男人都有自己的燕子”;“沙漠女儿”叶海亚是“人之燕子”;陶亚玲认为“生命最初的形态绝对是燕子”;生命进入高潮的骆驼“黑亮的眼睛”中会飞出“长了翅膀的燕子”等等。
    西域自然,大气磅礴,雄浑豪迈。除了“燕子”,“骆驼”“胡杨”“红柳”“梭梭”及“地精”都是“天地之灵”,其实,“沙漠”“风暴”何尝也不是“天地之灵”!“西域有大美”“天地有大美”是作家反复念兹在兹的一句话:“骆驼有马的脑袋,羊的眼睛,鹿的脖子,牛的腿,是天地间的大美”;“大美无言,胡杨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烂,完全体现了天地之大美”;“梭梭的叶子跟枝条融为一体,叶就是枝枝就是叶,就像千手观音”等等。西域天地有“大美”的“自然”审美还集中体现于对文本的第三个核心意象——“地精”的反复呈现与交代。“地精”何物也?黄羊野驴野骆驼的水水子射到白刺根上就会长出锁阳,射到梭梭红柳根上就会长出肉苁蓉,锁阳肉苁蓉合起来就是“地精”。“地精”是沙漠中两种“天地之灵”——黄羊野驴野骆驼和梭梭红柳胡杨的神秘“结晶”,是沙漠的“灵魂”和“精华”,作者将他心爱的人物形象——“沙漠之子”张子鱼就作为“地精”的人格化身来书写。“地精”是顽强美好的沙漠生命的“寄体”和象征,作者借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巧妙地将“地精”和“物精—燕子”及“人精—叶海亚”融为一体来写,从而对“地精”的生命内核作了淋漓尽致的描摹、传达和释放。
    文学地理学视域中“地理”,不仅指“自然地理”,而且指“人文地理”。辽阔西域,苍茫大漠,既孕育了无数神奇瑰异的自然景观,也诞生了许多玄妙动人的风俗民情。萨迪、哈菲兹、内扎米、鲁米的波斯情歌,维吾尔赶车人唱着的“姑娘的苹果亚克西”的古老歌谣,哈萨克人转场时唱的民歌《燕子》,成吉思汗的军歌;赛里木湖边的那达慕大会、哈萨克婚礼,以及其他众多神秘的神话传说。它们与神秘莫测的“喀拉布风暴”、强壮如男性生殖器的沙漠植物“地精”、为爱狂奔的“沙漠精灵”野骆驼等颇有西域特色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喀拉布风暴》西域大漠的神性内涵。这些神性因子是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某些少数民族文化的溯源。对它们的征用和表现既彰显了西域历史地理古老深远的文明内蕴,又为文本披上了一层神秘涵咏的面纱,意境无穷。
    红柯出生成长在“关陕空间”,从边地新疆归来后又工作生活在关陕地域,他的地理情缘肯定少不了陕西这块热土。如果说西域的“地理基因”是刻骨铭心,那么陕西的“地理基因”则是根深蒂固。陕西虽然不能算是西域的地域范畴,但自古就是西域的地理与文化上的近邻,一条丝绸之路和一座祁连山将陕西大地与西域打通、勾连,《喀拉布风暴》中的“关陕空间”同样雄奇灵性神秘。辽远壮阔的黄土高原,千媚百态、低回婉转的秦腔;散落在关陕民间的大量性故事和传说;及羊肉泡馍、岐山臊子面、油泼面、灌汤包等西北美食,诸多意象集结在一起,摇曳成文学的“风景”,生发出亮丽的颜色,为小说“爱情”与“成长”两个主题在内地陕西的展开支撑了有力的自然地理背景,构建了拥有丰富意蕴的地理文化空间。
    空间是生命存在的地界,是生命绵延的场域,是生命栖息的家园。红柯在小说中不惜篇幅、不遗余力地征显西域及关陕大地的自然风景与自然风情,我想,他要着力思考和诉求的内核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西部大地无论是大漠孤烟里蓬勃的植物和动物,还是充满生命力的民情民俗,一个总的特点是“天地有大美”。试想一下,在当今的社会,在喧嚣的都市中,我们有多久没有看到大自然的广袤,我们有多久没有聆听天地的声音了?“天地大美”是有震撼人心、直指鹄的力量的,作者寄希望于它能给忙碌的现代人一股久违的、如沙暴般汹涌猛烈的原始触动,从自然生命的自由舒展中获得存在的意境与快意,从而寻回到曾经失去的力量源泉与精神的家园。
    当代文学的主流是一个“失去风景”的时代,甚至可说是一个“风景已死”的时代,但生活在边地的作家,包括很多不知名的少数民族作家,其创作普遍具备浓烈的自然风味。红柯的塞外体验使他的西部系列小说特别注重对自然的勾勒、皴染,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对当代文学的“风景救赎”?能给当代文学的“风景写作”带来某些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