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本雅明城市美学:拱廊计划与梧州骑楼的空间理论阐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方文坛》2013年2期 段祥贵 麦永雄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段祥贵,梧州学院中文系讲师;麦永雄,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
    德国美学家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著名的“拱廊计划”围绕着19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的城市化进程,描述了西方现代都市巴黎的历史遗迹、咖啡馆、拱廊街、林荫大道、商品展览馆以及穿梭于人群中的闲逛者、拾荒者、妓女等城市日常生活意象,带给人们一种偶然、新奇、震惊、转瞬即逝的审美现代性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国南方(广西)梧州代表性的建筑样式骑楼是近代梧州历史的产物,它盛载着市民的日常生活、情感表达、审美心理等,包含着直觉、体验、审美、社会等诸多意蕴,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南方特有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和时代气息,交集了多元的历史文化,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美学空间。由此,本雅明的“拱廊计划”和梧州骑楼提供了一种富于比较美学意义的空间分析的可能性。本文拟从本雅明城市美学思想的角度切入,分别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视野,并结合当代西方空间理论话语对骑楼这一重要文化现象进行空间理论阐释。力图从创造性的学术视野,将当代西方空间理论话语与中国审美经验结合起来,促进新时期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理论建设。
    一、前现代视野:梧州骑楼简史与多元交叠空间的生成
    本雅明的城市美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审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必然要经过比较漫长的时间,并且难以避免地带有不同文明的特色。“拱廊计划”(the Arcades Project)集中了本雅明对19世纪资本主义灯红酒绿之都巴黎的探讨,是一项经济文化活动与城市社会空间的关系伟大计划①。在空间建筑维度,拱廊街与骑楼类似,都是城市美学的艺术典型结构。但是两者在建筑材料上不同,“拱廊街”以工业生产的玻璃和金属结合,而梧州骑楼采用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在文明内蕴的意义上,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内核促成了欧美形成了工业文明、商业文明、耗弃型文明的传统,近代资本主义扩张展示了一种冷酷的城市化或谓“金属文明”的发展轨迹,因此本雅明的“拱廊计划”以现代性审美体验为特色,隐含着悒郁的怀旧情绪与批判美学意味。在某种意义上,梧州骑楼建筑则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天人合一的“砖木文明”的特征,具有丰赡的社会历史蕴涵。
    梧州骑楼建筑是近代梧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较为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辞海》中对“骑楼”的解释为“南方多雨炎热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经商,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故曰‘骑楼’”。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一般为三四层楼房,底层商铺门面向内缩入二至三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亦叫“骑楼底人行道”,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一把竹梯,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亦为备拴泊船艇系缆绳用的,这些都是因为梧州地处三江水口,几乎年年有几次洪水淹街的特殊需要。1897年开埠后,梧州成为广西的商业中心。20世纪20年代,梧州商埠局拆古城墙、拓宽街道,原来的坊式房逐渐被骑楼取代,在河东老城区留下连绵成片的骑楼群。二十二条原汁原味骑楼长街上,五百六十座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传奇建筑,荟萃中外经典设计的骑楼。骑楼街士贾云集,最风光时街上有大小商号一千五百多家,造就了上万富商,人称“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从梧州骑楼的外观上,可以看到当时许多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语言,如花窗、砖雕、牌坊等。梧州的骑楼普遍在二楼外墙有一铁环和水门,这是梧州水都的标志。过去,洪水上街时,市民并不惊慌。水到门口,垫几块砖,继续做生意、打牌、摸麻将。水到二楼时,市民将船系在楼柱上的铁环,从窗口或水门上下船进出②。骑楼建筑作为近代开埠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商埠文化,骑楼建筑街街相连,连绵成片,是梧州商业贸易极为繁华的一个缩影。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休闲文化的推进,2002年,梧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骑楼城进行了旧城改造。改造后的骑楼城面貌基本保持了骑楼建筑的传统特色,同时也突出了时代特色,带来城市新面貌。漫步梧州骑楼,我们既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历史怀旧情绪,又能感受到全球化语境中日新月异的城市化、现代化、乃至后现代的进程。
    梧州骑楼交叠着多元社会文化空间——历史空间、记忆空间、现实空间、情感空间、虚拟空间、文化艺术空间、休闲旅游空间、商品消费空间……在此汇聚。我们在梧州骑楼里可以发现前现代的生活方式或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长期以来,梧州骑楼既是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梧州经济、技术和文化状态的历史记录。在梧州骑楼里可以发现骑楼雕塑小品、商店老招牌、老银号、戏院旧址、旅馆、货栈、裁缝店、鞋店、茶楼、小食店等城市空间景象。骑楼街道中悠闲的纳凉品茶、下棋玩牌、嬉笑玩耍、休闲购物、节庆时舞龙舞狮、骑楼城文化节以及各种节日嘉年华活动等,无不与梧州市民的传统生活密切相关,这里是居民聊天、纳凉、交换信息、娱乐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在当代梧州骑楼街区寻找到历史上的康有为、孙中山、胡适之、马君武及柳亚子等先辈的足迹,可以发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店及专营石印线装书的书店旧址……
    如果说本雅明笔下的拱廊具有一副冷冰冰的资本主义面孔的话,那么梧州骑楼的空间更充满着日常生活中浓郁的人情味。骑楼空间具有人性尺度,适宜步行逛街,商家与顾客的温馨感、邻里感,顾客接近商品货样的信任感、零距离感,而且使人产生一种内聚、安定的感觉,因而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骑楼城储存了记忆的丰富的“流逝空间”,构成了当代市民一个梦幻与现实交会的图景。骑楼城里常见的建筑、雕塑、老字号店铺名、戏院旧址、历史古迹和骑楼长廊等无不勾起老梧州人深深的历史回忆,呈现出一道道独特的城市“怀旧”风景,成为市民欣赏、玩味、缅怀与陶醉的对象,易于引发市民怀旧的情绪。我们可以在梧州骑楼街道的细小琐碎的景象中看到梧州历史文化的真实缩影,看到了被现代城市景观储藏起来的世代梦想。站立在梧州骑楼里的九座现代雕塑,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日常生活往事,传统商铺使用的电子网络,演绎着古代与现代的对话。
    二、现代视野:拱廊计划与梧州骑楼的比较美学阐释
    本雅明曾以多种方式书写过欧洲不同城市,勾勒过意大利那不勒斯(1924)、莫斯科(1927)、马赛(1928)等,其中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单行道》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那时他对马克思主义与超现实主义颇感兴趣,并由此提出的“拱廊计划”以专门研究“19世纪的首都——巴黎”,继而一系列相关论文被译成《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旨在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探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化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关系”③。本雅明的拱廊街是资本主义奢华工业的新发明,“它们用玻璃做顶,地面铺的是大理石,这些大理石过道通向整个一大批建筑群……通道两侧尽是些最高雅豪华的商店,灯光从上面照射下来,因此可以说,这样的拱廊街是一座小型城市,一个微型世界。”④拱廊计划是建立在商业建筑和城市空间关系的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在空间上最根本的区分在于对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严格划分,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空间政治学基础。拱廊街是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过渡地带。拱廊街空间景象、瞬间变化的经验、碎片经验、商品经验、交通、街道和人群经验等构成了19世纪巴黎的独特城市空间感。
    梧州骑楼作为梧州近代开埠的产物,构成了一种富于中国特色的城市建筑与空间关系,提供了与拱廊计划不同且复杂的审美体验。梧州骑楼建筑主要是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骑楼上面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这里是居民聊天、纳凉、交换信息、娱乐的地方,充满浓郁的人情味。骑楼长廊不仅是商品和人流的集散地,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节点。实际上,我们很难清晰地分出骑楼长廊到底是公共的空间还是私人的空间。开敞的骑楼店铺门面模糊了顾客与行人的界限,缩短了商家与消费者的距离,方便了商家与顾客的贸易往来。
    在现代视野中,梧州骑楼与拱廊计划类似,充盈着现代生活方式无孔不入渗透的审美体验。19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市集、广场逐渐没落,巴黎的城市空间发生了巨大改变,拱廊街悄然兴起,形成了新的消费文化和新的社会空间。19世纪中期以来相继出现在巴黎及其他大城市中的新式的百货商店和商业广场,成了当时“商品资本的神庙”。本雅明对拱廊街所体现的现代商品形式与社会关系进行了独到分析。而迈入全球化进程的梧州骑楼仿佛也正在凸显本雅明所体验的那种城市化、现代化的特征。梧州市的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商业广场、美轮美奂的建筑物、五光十色的商品以及穿梭于其中的人群,与古老的骑楼日益融为一体,共同创造了商品时代的现代欲望与消费空间。现代商业模式下的各种购物中心促使人们生活方式、意识观念的改变,骑楼商业街的功能日渐加强。现代城市化已经悄然取代了传统自然化的、人化的和谐经验。伴随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剧,骑楼人流匆匆穿梭往来,传统骑楼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渐行渐远,甚至恍若隔世,这种疏离感使得骑楼漫步经验被无数的现代震惊体验所替代,由此隐然带来一种本雅明式的怀旧感,传达出一种传统与现代之间充满张力与悖论的时代焦虑。
    三、后现代视野:空间理论的多元美学观照
    当代空间理论是审视与阐释城市美学的重要视阈。本雅明“拱廊计划”以批判美学为旨归,关注闲逛者及拾荒者,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城市化与现代性“震惊”的审美体验,其“灵韵”论带有机械复制时代文化艺术品的解放与怀旧的双重情绪色彩。他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正值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商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快速拓展的时代,因而其拱廊计划未能考虑经济全球化、文化数字化的后现代景观并且进行相应的美学观照。而进入21世纪的梧州骑楼,则以中国南方生活经验为基础,活动主体是本土栖居者及外来者(旅游休闲者、打工者等),蒙太奇般地交叠着从前现代、现代乃至到后现代的审美体验。因而我们有可能借助当代西方丰赡的空间理论,结合中国审美经验,对它进行多元的美学观照。在后现代视野中,我们可以借助福柯讨论建筑艺术的“异托邦”理论话语阐发梧州骑楼的多种不同空间并置共存的特征;采用巴赫金的“时空体”观念、吉尔兹“厚描”论、德勒兹空间哲学,探讨梧州骑楼“羊皮纸”式多层涂抹结构及跨学科的审美人类学意义。
    福柯的异托邦观念意指(后)现代社会的特色斐然的空间关系,可以借助它来阐释梧州骑楼的复杂空间关系。1967年,福柯向一群对空间概念感兴趣的建筑专业学生发表了题目为《异托邦》的演讲,它后来对西方学术界后现代“空间转向”产生了跨学科的广泛影响。在福柯的现实社会—异托邦—乌托邦三联概念中,异托邦置于现实社会与乌托邦之间,指涉一种可以并置多种异质元素的空间,可以包容迥然不同的话语秩序的碎片⑤。艾斯·索菲亚认为:“异质空间是另类的、变幻不定的普通空间,在那里,短暂和永恒并存,交织着编年史、身份、性别、现实的正常和理想的结构。异托邦可被描述为一种物质空间,以及概念的、虚拟的、城市的,甚至地理政治学的空间结构……”⑥异托邦折射出多样化的空间关系与空间焦虑。它包括古典的、崭新的、虚构性的、腐蚀性的、破坏性的、暂时的、英雄的和反英雄式的属性,同时也涉及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家庭空间与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与实用空间、休闲空间与工作空间。福柯“异托邦”的例证繁多,俯拾皆是,如海船、穷乡僻壤、仙境、边境、妓院、军营、殖民地、图书馆、公墓、博物馆和节庆,等等。例如,就规训与处罚而言,被放逐的海上囚徒会产生这样的异托邦(空间)焦虑:海船是最自由的空间——汪洋大海上的一个封闭的异质空间;镜子则是一种典型的日常生活异质空间:镜子营造了既是绝对真实的同时又是极不真实的瞬间,当我们凝视镜子时,会与镜像的变形技术进行互动,导致这个世界异趣丛生。“异托邦”把迥然不同的话语秩序的碎片并置在一起,无须试图将它们简缩为一种共同的秩序。可以想象,这种情形类似于一台正在运行的电脑屏幕,同时打开了很多对话框,各自听凭着不同的指令而运行⑦。异托邦就是这样徘徊在现实与梦想边缘,开放而流变,发挥着与其他所有的空间相关联的功能。在此意义上,梧州骑楼可视为一种异托邦,它能够以某个单一的真实场所将数种并不兼容的空间或场域加以并置。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样式和文化符号,它具有多元交叠的空间结构,体现出后现代多元、拼贴、流变的特征。譬如,梧州骑楼实际上是中国与西方、历史与现代等多种元素的拼贴与交叠:它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建筑风貌,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梧州水文化内涵,而且还蕴含了西方文化艺术元素。骑楼建筑既有花窗、砖雕、牌坊等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又有巴洛克式、古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等西方流行的建筑风格。这种建筑的文化特点体现了梧州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在此交汇,如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曾播放过梧州骑楼文化,“士燮”“三陈”“赵光”“牟子”等梧州名人雕像和“元丰监铜钱”雕塑既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是现代梧州重要的旅游景观。
    博物馆是异托邦的典型例证。可以说,博物馆既是历史的空间又是真实的空间:历史在此陈列而事实上现在却已死亡。在博物馆中,昔日的文化大厦已经整体坍塌,但是又被保存在这种真实空间结构的四壁之内。根据“百科名片”的介绍,素有“百年商埠”之称的梧州,其骑楼街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现存骑楼街道二十二条,总长七公里,最长的达二千五百三十米,骑楼建筑五百六十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梧州曾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骑楼则是昔日商贸繁华的标志。目前,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巴赫金的“时空体”观念提示我们空间与时间之间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梧州骑楼也是一种时空体。作为博物馆的骑楼街,给当代人提供了异托邦式特异的审美体验,作为文化符号,它既是历史又是现实;作为凝固的音乐——建筑,它既属于静态空间,又属于动态历程。
    美国解释人类学家吉尔兹曾经引证赖尔关于两位男孩眨眼行为的比较描述,认为第一个男孩不由自主地眼皮跳属于“薄描”,只提示单一的事实;而另一个男孩则是有预谋地向某个同伙眨眼睛,除了客观、表浅的生理层面之外,还有主观的意图、符号的传达和审美召唤结构,因此属于具有多重思想文化蕴含的“厚描”。如果说,“薄描”囿于“生硬的事实”和“自我封闭的框架”的话,那么,“厚描”的精髓在于超脱这种境况,倡导跨文化(跨语境)的解释、在“层层叠叠的符码世界跨时空漫游”,阐发审美人类学意义⑧。梧州骑楼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薄描”,更是具有历代梧州人、历任梧州市决策者结合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旅游宣传而主观打造的“厚描”,具有“羊皮纸”式的多层涂抹结构及审美人类学意义。它犹如多次刮除与重绘的羊皮纸,上面布满了历史与现当代纵横交错的纹路,构成厚描的褶子,一些显在的结构并未能够完全遮蔽其隐纹,历史的涂抹无法彻底覆盖其意义“异延”和矛盾的踪迹。
    我们还可以借助著名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的光滑空间—条纹空间—多孔空间等理论话语对梧州骑楼的空间美学范式加以阐发。骑楼空间可以是政治的、历史的、文化艺术的、传媒的、事件的……它的自然嬗变吻合于德勒兹的光滑空间,这是一种充满着流变生成的可能性的空间,它无所羁绊、未科层化,只有微观历史与微观叙事。人为打造的骑楼空间则具有条纹空间属性,具有总体化等级制、科层化、封闭性、宏大叙事等特征。多孔空间(holey space)犹如鼹鼠,寻机在光滑空间与条纹空间之间打孔并且获取利益。这三种空间往往是交叠互动的,既分且合,可以互相转化与调适,它们使得梧州骑楼的空间关系互相纠结,形成一种时空交叠的历史性发展。德勒兹空间哲学中另一个丰富复杂的理论图式是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辖域化是万事万物的存在空间、势力范围和固定的领域,如梧州骑楼的存在与灵韵;解辖域化是寻求对辖域化边界的解构与逃逸,如对历史生成的梧州骑楼的修旧如旧(实际上不可能一仍其旧,而是渗入了新质)与现代改造;再辖域化则是从固定的关系中自由新中国成立之后构成新的装配与范畴。这种富于当代学术意识的空间理论范式有助于我们理解骑楼的共时性的空间张力与历时性的辩证运动。
    且让我们从后现代返回到本雅明。本雅明是当代美学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节点。“今天,本雅明的幽灵众多”,随处可见,不仅出现在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而且还出没于“建筑、视觉艺术、艺术史、电影研究、人类学、传播学、社会学、神学、历史、政治学”等众多领域⑨。本雅明对历史的关注集中在他对城市的理解上。城市如同文本,可以叙事与解读。本雅明城市美学的旨趣在于城市与“叙事批判”的联系,因此他把时间空间化,以取代历史的叙事编码。这种批判不仅搅乱了既定的意义,而且还把过去与现在共同置入一种新的星丛。他的城市美学强调建筑环境、个人与集体和历史的关系,其灵韵论关涉城市的建筑环境,以及文化艺术品的生产与接受。本雅明拱廊计划的思路迥异于巴舍拉“空间诗学”所注重的那种充盈着诗意与人性温情的城市空间、城市风光及建筑环境;他批判美学的目光与理论方法更加接近詹姆逊的认知图式观念,尤其是德赛都、列斐伏尔的城市思想,尤其是他们所关注的空间实践是如何关联着权力与抵抗的问题。全球化的进程促使机械复制城市兴起,千城一面的趋势渐显。20世纪末本雅明巴黎式的“首都”日益难以想象,罗曼蒂克的、灵韵的城市美学观念在后现代城市景观中逐渐失却了共鸣,现代性的审美“震惊”不再⑩。本雅明以审美的方式注视着城市的日常生活,感叹大规模的机械化复制导致艺术固有的“灵韵”的缺失。在全球趋同化的当代,城市也逐渐变成一种复制品,变得越来越相似。“全球化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空间尺度和形态上模仿大城市。全球化话语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由此引发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11)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城市带来繁荣,一方面带来人性的失落。全球化的影响使国内许多城市建设出现复制的雷同趋势,城市像无根的浮萍,无所归依。当今的许多旧城改造使得大片的老街区建筑被整个儿地推倒重建,很多新建的城市广场、景观大道、绿化带、高楼建筑群等基本上呈现出“有形无神”的特征,城市“灵韵”消失殆尽,现代城市文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一种威胁,出现了一种“北京人在哀悼四合院,上海人在梦寻石库门”现象的痛苦记忆。城市可以复制任何一个或几个建筑物,但却永远无法复制一个城市的“灵韵”。“灵韵”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核心,是市民文化心理、审美心理的历史积淀。现代骑楼的保护与改造凸显传统文化心理和现代文化心理的一种对峙,充满矛盾性。随着现代梧州经济日益发展、交通不断发达、外来人口日益增加,骑楼旧街区的街道显得较为拥挤、混乱;由于时间长久,老街区建筑物日益老化,骑楼建筑内外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显得相对破旧,满目疮痍;加上居民和沿街的一些单位的随意改建、搭建使骑楼的连续界面受到严重破坏,传统骑楼商业街的“灵韵”风貌逐渐消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骑楼建筑“灵韵”丧失的担忧。
    以消费为中心的后现代城市日益呈现出无差别的空间环境,千篇一律的连锁店、快餐店、酒店、超市、机场、交通系统遍布世界各个城市。城市的活动主体不再限于闲逛者、拾荒者、栖居者和打工者,而是一种德勒兹美学意义上的“游牧主体”——全球化与数字化使人们的角色不断转换成为可能,依时、依地、依语境而变动不居。譬如,2012年中国国庆黄金周长假,由于高速公路免收七人以下小车的过路费,无数的城乡的栖居者创纪录地成为旅游休闲的观光客。
    梧州骑楼作为悠悠岁月中梧州人栖居之地,作为全球化、城市化语境中重点打造的旅游景观,正在进入传统与现代、民间与官方、审美化与商品化等多元要素的博弈、选择、协调与重建的格局,能否成为一个韵味独特、和谐美好的南方城市,它的文化定位与美学“灵韵”显得极为重要。本雅明的城市美学和当代空间理论对梧州骑楼的多元美学观照,会给我们以有益的思想启迪。
     
    注释:
    ①《拱廊计划》是本雅明进行过一场可能是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城市研究计划。《拱廊计划》最终没有完成,但后人根据本雅明计划的写作进行了分类,将其整理成《笔记和资料》。见汪民安主编:《生产(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http://baike.baidu.com/view/953847.htm.
    ③Mike Savage, "Walter Benjamin's Urban Thought: A Critical Analysis", in M. Crang and N. Thrift ed., Thinking Space, London: Routledge 2000, pp. 35-36.
    ④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等译,167—16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⑤麦永雄:《描与生成:〈印象·刘三姐〉的审美文化分析》,见《大学生GE阅读》(第6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⑥Ace Sophia, "Foucault's Heterotopia: The "Other" Spaces between What is Real and Utopian"(2008). http://www.socyberty.com/Philosophy/Foucaults-Heterotopia-The-Other-Spaces-Between-What-is-Real-and-Utopian.83040.
    ⑦D. Downes, Interactive Realism: The Poetics of Cyberspace(2005) pp.129-131.
    ⑧此处的表述和观点部分借鉴了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248—2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⑨G. Richter ed., Benjamin's Ghost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1-2.
    ⑩Cf. Mike Savage, "Walter Benjamin's Urban Thought: A Critical Analysis", in M. Crang and N. Thrift ed., Thinking Space, London: Routledge 2000, pp. 40-49.
    (11)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载《建筑学报》2003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