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明代复古派的词及词学观念(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 余意 参加讨论

    复古派作词缘起与词风
    在诗文创作方面,复古派遵从着大致相似的文学理念,内部成员之间互相唱和较多。但从今天可见的文献资料来判断,他们在词方面的联系则没有诗文那样紧密,相反呈现出与大多数明代作词相似的普遍情形,多受风气左右:或受地方文化影响,或为友朋送别、酬应,或兴之所至、自发创作,不主一端,风格多样,整体上并没有表现出诗文理念那样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也没有诗文创作时呈现出的中心性特征,相反其作词受复古派外部影响较多。
    笔者曾通过对明代词作者籍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明词创作的基本格局:“明代词学中心之中心当之无愧地是苏州府,并在苏州府的外围形成中心外围圈。”(17)吴地文化携其影响对当时词坛创作形成较强的辐射,自然复古派中人作词亦概莫能外。前七子之一的徐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其为诗,喜白居易、刘禹锡。既登第,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而未化”(18),显然是希望努力实践复古诗文理念,但无奈吴地文化熏染太深而获讥。其留下《江南春》词1首,之所以有此词,是因为“元时倪云林亦有自度曲《江南春》调……明代吴下诸贤自沈、文、祝、唐以次属而和者”(19),“后生徐祯卿敬继懒公高唱”(20),由此可见其作词缘于当时江南文化的影响。王世贞、王世懋兄弟,本太仓人,他们的词前小序多提到苏州等地人物,如王世贞《桂枝香》“懋贤兄于予为先姑子,同奔急难,俄尔告归,黯然问别”;《百字令》“王明佐别创新词数阕见示……仆素拙于词,未敢效颦,聊据古‘大江’一章为赠,辞既不工,更惭作者,独记区区,倾倒于王至耳”;《双双燕》“俞仲蔚有画眉,养之二十年,竟以老死。仲蔚不忍,敝帷薶之花下,余为词吊之”;《满江红》“题高宗赐岳武穆诏后,次文徵仲待诏”等等。文句中的懋贤是王世贞先姑子;王明佐,昆山人;俞仲蔚即俞允文,昆山人;文徵仲即文徵明,可见作词缘于苏州周围人、事、物的影响。不仅如此,王世贞词还带有浓厚的江南情调,论词极力褒赏江南风致。清胡薇元曰:“太仓王世贞元美望江南亦胜余子。‘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澹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犹有唐二主风韵。”(21)沈曾植曰:“殊不知卮言所谓宛转绵丽、浅至儇俏者,吴歌佳致,政可表隆庆间江左风流。西蜀南唐四百年前,已会此细想乎。”(22)最能体现这种风味的就是王世贞《望江南》词,下以“书所见”、“晚步”二题为例:
    春睡足,钗玉自欹斜。立傍镜台还脉脉,枕痕纤甲印桃花。来试雨前茶。
    随意步,芒屦破苍苔。半壁雨收残日去,满江风送晚潮来。此景亦悠哉。
    前首词写美人春睡后之行为动静,舒缓柔美,后首抒晚步江皋悠然之感,写景落实于细部。在江南文化的影响下,其词风致宛然,确有“六朝吴歌”之情态。陈子龙谓王世贞词曰:“元美取境似酌苏、柳间。”(23)所评大致不差。王世贞词既写相思离别、闺情闺怨等,也写寄怀、抒怀等抒情言志,甚至出现大历史、大场面等题材,如《百字令·青州阅武偶成》:
    竹符铜虎,是何人、管领东方千骑。画戟琱戈霜万叠,独让些些麈尾。璧月词橐,莲花离匣,马足寒飚起。雷奔电击,一麾波静如洗。屈指斧钺行边,楼船横海,济甚人间事。涂抹支吾天地老,眼底英雄而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自是真男子。向微管仲,吾其被发久矣。
    眼前阅兵景象气势非凡,转而联想到管仲抵御异族侵袭的历史功绩,“有时无英雄,竖子成名之想”(胡应宸语)(24)。其有些抒情言志的题材却写得孤峭寒瘦,《少年游·病后》即是如此:
    朝来风雨太嶙峋。逢着怕他嗔。篆烟磨冷,束书挨破,无计放吾颦。故园兵火何时断,归梦碧山贫。病骨难低,酒肠新窄,羞见意中人。
    可能是家园遭受倭寇之乱,加之病魔缠身、风雨嶙峋,词作中尽力铺陈寒瘦之态,如“嶙峋”、“磨”、“挨”、“病骨”等可谓是词中“孟郊体”。王世贞弟世懋词《解语花》“题美人捧茶图”、“题美人捧觞图,和长公韵”,从声韵调等方面完全与其兄同;《玉连环》“金阊柳,和梁伯龙”,梁伯龙即梁辰鱼,昆山人,受江南吴地文化影响。顾璘,字华玉,先世吴人,后迁徙上元,虽其“羽翼李梦阳……远挹晋安之波,近骖信阳之乘”(25),“少负才名,与何、李相上下”(26),但其词多“谱出山穷水接之胜”、“绝胜柳州纪游”(27),也有和作《江南春》词,看得出也是受江南文化的影响而作词。至于戴冠,其能够遍和朱淑真词,是因为“得朱淑真《断肠词》于钱塘处士陈逸山”;杨子器《满庭芳·题刘龙洲新祠》作于其知昆山时;屠隆词多写西湖;王世贞四十子中能作词的文人基本都是吴地人,这些都说明江南吴地文化在作词方面对诗文领域中的复古派文人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影响。
    前七子之一的王廷相,《明史》载其“博学,好议论,以经术称。于星历、舆图、乐律、河图、雒书及周、邵、程、张之书,皆有所论驳,然其说颇乖僻”(28),故王廷相的词喜欢议论学问,“共六十二阕,其《满江红》‘怀贺水部’;《白苎》‘赠人至乐’;《水调歌头》‘奉和夏桂洲谈玄’、‘又和答桂洲夏公论诗’、‘又奉和夏桂洲论学’;《减字木兰花》‘和桂洲韵’,皆谈玄论道,评艺论文”(29)。其词不仅和夏言,还和方献夫、霍韬、严嵩等当时的阁僚大臣,反映了嘉靖时期上层官僚互相唱和的情形。由于唱和词人身份的特殊性,这些词境界张大,用词雍容,情感肤泛,极力追求和平淡泊之音,终不能感人。但王廷相终究也能写出《蝶恋花》类风格作品:
    鹦鹉搅人春梦醒。晓雨初收,花弄红绡影。宫样宝妆浑洗净。多情却怪胭脂冷。海燕双飞帘户静。春色魔人,旧恨空重省。不恨落花红满径。玉楼人去厌厌病。
    词写闺怨,风格清艳,自得五代北宋神髓。另有《兰陵王·咏怀》:
    鹭袍曳。更有法冠似铁。平生苦,羸马青衫,走遍天涯万千折。媿无能补阙。託赖圣明光烈。而今正、海晏河清,黎庶熙熙遂生业。流年电似掣。忽面渥销丹,鬓鬒垂雪。云台麟阁真殊绝。荣华终澌尽,天马呼风,游龙行雨漫情切。好将神用歇。须决。请回首,看沧海鲸波,曾几消灭。青山日日生薇蕨。好拂袂归去,莫凭蓍揲。从来世重贤轨,成就在晚节。
    正面抒发平生宦途坎坷不遇之牢骚,生命易委,希望安神养性,成就晚来高节。虽此词从整体安排以及意象构造、声韵调配合等方面稍嫌流畅不足,但与上首词相比自是另外一种格调。边贡有词6首“尚有逸趣”(30),其中送别、赠答、祝寿词有5首,另1首为题画词,送别、赠答、祝寿的对象均与复古派成员无关。其词《踏莎行·题画》:
    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迆逦依山转。斜光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词因画境而作,用语言构造出一绝世出尘的幽静处所。清人李葵生评曰:“绝好幽景,恐画师想不到此。”(31)另词如《蝶恋花·次韵送别吴白楼》:
    亭上雨来人欲去。为怕离声,不近芭蕉树。芳草碧云凝望处。愿生双翼谁能许。万叠衷情那可赋。风柳如烟,荡漾丝千缕。白雁嗷嗷江馆暮。醉中愁见吴山路。
    虽说是次韵送别,与当时世俗交往词不同,故能脱去畦径,写景抒情,生动真挚。总体来说,边贡词“均长于描写,而不见斧斤之迹”(32),“送别之作,体格清稳”(33),“柔婉有情,情景兼到,神韵无穷。笔力与季迪相伯仲”(34)。被王世贞称作四十子之一的王祖嫡,信阳人,奉旨拟撰词曲,以调《万年欢》、《应天长》、《千秋岁》、《汉宫春》、《永遇乐》、《庆春泽》、《齐天乐》、《清平乐》分咏仁、义、礼、智、信等,情感浮泛。但其《渔父词》写“桃花流水之趣”、《鹧鸪天》写“秋夜听雨”,从创作缘起的角度来断定,几乎看不到复古派的影响。
    明代复古派成员有的作词呈现自发状态,如李梦阳词有《如梦令》二首,其一曰:“昨夜洞房春暖。烛尽琵琶声缓。闲步倚阑干,人在天涯近远。影转。影转。月压海棠枝软。”其二曰:“不信园林春早。一夜遍生芳草。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词写闺中人行为以及洞房、庭院中时光流转中景致,含蓄吞吐、婉转流丽,有五代词之格调,清代褚人获评这两首词为“风雅有致”(35)。李攀龙词能文雅相兼,《浪淘沙·汨(36)罗夜泊》:“风雨夜来多。暗渡湘罗。冷烟凝露蘸清波。隔浦残灯半明灭,满地渔蓑。三载几回过。壮志消磨。芦花深处楚人歌。大半骚经句中意,音韵阿那。”词上片叙事写景,下片言志抒情,情景自然,相互衬托。清初胡应宸评曰:“昔人谓于鳞词多学究气,予谓于鳞固不以填词见长者,若此正是骚雅,未可一笔抹倒也。”(37)赞其词没有学究气,娓娓道来,骚雅自然。另其《八声甘州·傀儡》“多二字”:
    华堂开、玳瑁列笙簧,灯火正辉煌。恰彩绳高挂,锦棚斜设,剧戏当场。线索提携在手,任俯仰低昂。做出悲欢离合,百样行藏。可奈三更短促,刚繁华过眼,又是郎当。笑矮人稚子,都孟浪悲伤。若要识、本来面目,请诸公、清夜仔细思量。况到处、相逢是戏,何必登堂。
    上词表面写傀儡,实则感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该词没有因为以戏场傀儡作为思考视角而让词流于诙谐,相反词中语言能做到沉实铿锵,情感深厚,“意在觉世,正须醒快为妙”(38),觉世之中带有一份觉醒后的悲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