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中华多民族文学的交融范畴(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 吴刚 参加讨论

    
    “整体交融”就是中华多民族文学的交融,也就是汉文学与各少数民族文学交融。从文学现象上看,中原与周边之间的文学互动,在不同的时代,或隐或显,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少数民族生活在相对闭塞的边疆地区,但由于中原王朝为巩固政权进军边疆,少数民族为求发展入主中原。加之和亲、贸易,以及少数民族慕汉心里,文化产生了交流,这就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学之间的整体交融。这种文学交融是双向的,既有汉文学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深刻影响,也有少数民族文学对汉文学的逐渐渗透。
    中华多民族文学“整体交融”具有“吸纳性”、“辐射性”特点。首先看“吸纳性”,我们以词的产生为例子,词的产生离不开音乐条件,这其中,少数民族音乐是重要部分。在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随着印度佛教进入中国,佛教音乐也进入中国,与西北和青藏高原的民族音乐进行融合。随着永嘉离乱、晋室南迁,北方政权进入中原,民族音乐也就进入中原。南朝为了战争军队的需要,北朝乐府大宗纳入南朝乐府,成为梁朝乐制中的一部分,如《梁鼓角横吹曲》。这实际上,民族音乐进入中原后,又进入南方。至此,民族音乐完成中国版图上的交流过程。到了隋唐,随着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产生,少数民族音乐和中原音乐实现了彻底的融合,为词的产生奠定了音乐条件。而在音乐传入过程中,曲调和歌词也就促进了词的形成。如果说这是古代的例子,那么现当代的例子就更多了。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文化形成大的融合,60、70年代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就融入了蒙古族、藏族、壮族、汉族等各民族的文学、文化。对于吸纳性,无论是汉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都存在彼此吸纳。正因为彼此吸纳,才体现出“整体交融”的特点。
    再看“辐射性”,中华多民族文学存在着中原汉文学向周边民族文学的“辐射”,比如中原汉文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异后,形成的新的文学情节。中原汉文学《薛仁贵征东》向北方输入,产生了满族说唱文学《薛仁贵征东》,向南方输入,产生了壮族的5200余行的叙事长诗《唐皇》。这种辐射,有时越过少数民族地区,达到跨境民族(跨国地区),比如,很多汉文古籍进入越南、日本、朝鲜就是一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