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流传的风后是利用指南车在雾里辨别方向,但估计故事的起初并不是辨别方向,而是使浓雾散去。在陕西流传的《战蚩尤》就保持了这一古朴的原始母题: 蚩尤又施了一个鬼招术,只见他口中吐出一股青烟,再吹了口气,满山遍野就充满了雾。黄帝的军队一下迷失了方向,在大雾中东冲西撞,不知所向。蚩尤却借机带领他那八十一兄弟和山林水泽中的鬼怪,发出鬼一样的嚎叫,黄帝的军队损失很大。“冲出去呀!”黄帝挥动金剑指挥突围,战士们也拼死冲锋,可是冲来冲去,还是在这一团浓雾的包裹中。正当此生死关头,耳边却传来一阵鼾声。黄帝回头一看,是一个老谋士,黄帝非常生气。这老谋士睁开睡眼,含含糊糊地强辩,说自己正在想办法哩。黄帝以为他在编谎,老谋士就告诉黄帝:“蚩尤鼓的是‘五里之雾’,咱有‘拨云法’。”说完他又双手掩面打起呼噜。黄帝正准备发脾气,只见那大雾忽然一层一层地向两边退开,露出了蓝天和站在城头惊讶得长大嘴巴的蚩尤。[27] 虽然陕西流传的《战蚩尤》将破雾见日的人归功于一位老谋士,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吹散雾的只有风,风后是当仁不让的主角。风后并非真有其人,而只是风的拟人化而已。“后”是王的意思,风后即风王。《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28]这个故事依然显现出风后的原型就是大风,它的出处是海隅,也就是盐池边的某个角落,这是人们对风的来源的想象。黄帝利用风后,就是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一场罕见的大风,把大地上的尘垢刮得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清白的世界。”这正是太阳晒盐靠风力吹散雾气的写照。 风后的传说主要在山西运城一带,其信仰与相关“遗迹”也主要在这一带。运城市解州镇东门外社东村有一块“风后故里”的大碣石和“风神庙”,在芮城有风陵渡,相传是风后的陵墓所在,故以此为名。河南密县的《密县志》收录了唐代文学家独孤及所刻《风后八阵图记》全文,文中云:“帝用经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戡黎于阪泉。”[29]可见风后的传说主要与浊卤(涿鹿)、池盐(蚩尤)有关。风神不止山西运城有,但风神与雾,以及与蚩尤关系的传说唯运城所独有,究其原因,依然是太阳晒盐过程中需要风来吹散雾气。大风吹雾见日,太阳才能晒出池盐,在故事中表现成了黄帝才能擒住蚩尤。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涿鹿之战故事细节与池盐形成过程的气象条件的整齐对应。总的来说,要获得池盐,主要是依靠太阳对卤水的照晒。在这一过程中,气象对卤水成盐的影响很大,所以,涿鹿之战故事的情节主要是气象的拟人化。从运城池神庙所祭祀的神灵也可以看出人们对气象的重视。池神庙里除了供奉有池神(即盐神、池盐神),还有日神、风神、雨神、泉神,以及土地爷和关公。土地爷是诸多神庙都供奉的地主,关公崇拜是当地的特色,因为关羽是运城人,其影响力在此地十分巨大,其他的神都与产盐息息相关。池神(盐神、池盐神)位于正中间,因为它是主神。池神殿旁西边有风神殿,东边有日神殿,因为盐的生产离不开风和阳光。在日神庙左侧还有雨神庙,池神庙下古有甘泉二井,亦名淡泉,冬夏不竭,是调卤成盐的宝水,故在池神庙前又建有甘泉神庙。这些都反映了产盐过程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也都在涿鹿之战的故事中有所反映。 产盐过程被拟人化、故事化的个案并非在山西运城独有,湖北恩施土家族的族源神话其实也是一则关于产盐的神话,故事是这样的: 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辙来取宿,旦即化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30] 这里土家族的祖先廪君,相当于华夏的祖先黄帝,只不过土家族祖先是一只老虎,而华夏族的祖先是一个太阳。土家族盐神神话是祖先廩君最后把盐神杀死,自己占领她的地盘,在那里一代代繁衍下去,涿鹿之战同样是黄帝把蚩尤(池盐神)杀死,成为华夏族的祖先。非常有意思的是,战争的细节有一些相似之处,就是盐神都把太阳光遮住,使廩君或黄帝迷失方向,辨不清东南西北。不同的是,土家族神话是小虫子漫天飞舞遮住太阳,涿鹿之战是蚩尤作雾使黄帝辨不清方向。这一细节,其实都与产盐需要阳光来暴晒有关系,一旦阳光被遮住,就可能得不到盐。 综上所述,历来被认为奠定了炎黄为华夏始祖格局的涿鹿之战并非历史上的真实战争,而是山西运城盐池一带晒盐过程的故事化。故事中的人物、地望以及故事细节,都能找到完整的与之对应的原型。这一普普通通的故事之所以对华夏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恐怕与山西运城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不无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