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涿鹿之战:一个晒盐的故事(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 吴晓东 参加讨论

    以上仅仅是涿鹿之战故事情节的基干,无论是古文献的记载,还是如今的民间口头流传,涿鹿之战还有更多的细节,比如应龙蓄水、旱魃止雨、蚩尤作雾等,不过,这些细节也无一不是来自产盐的过程。无论是自然形成,还是人为加工,在卤水变盐的过程中,都与水、阳光、温度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过程存在三个需要注意的事项:1、中和卤水的清水要适量,不能过量,所以在产盐的过程中人们害怕下雨,担心下雨冲淡了卤水的浓度;2、中和卤水的必须是清水,不能是浊水;3、要空气通畅,不能久阴多雾,浓雾会影响水气的蒸发,不利于卤水凝固结晶成盐。这其实也可视为产池盐过程中三个需要解决的矛盾,古人为了解决这三个矛盾,费尽心机,同时也编造了许多相关的神话故事。换言之,山西运城的一些神话传说,正是围绕着这三个矛盾形成的。
    以下先来分析太阳晒盐过程中适量清水与过量清水矛盾的故事化。这一矛盾的故事化便是典型的黄帝战蚩尤的神话故事。正因为池盐的生产与气象息息相关,构成了涿鹿之战特殊的故事情节,涿鹿之战的情节几乎都是与水、风、阳光等气象因素有关。
    在产盐的过程中人们害怕下雨。黄娟在《运城盐池生产习俗》一文中写道:“运城盐池的生产过程也有许多禁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忌讳说‘下雨’。盐池的生产需要水,但又怕水淹,只有当水的比例适当才能晒制出好盐,而下雨会改变卤水的浓度,不利于盐业的生产。历史上有好几次大雨都给盐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人们尽量避免说‘下雨’二字。”[21]下雨改变卤水的浓度妨碍盐的结晶,是盐的形成之一大规律,不仅在懂得人工种盐之后是这样,即使是在之前,人们也会观察和认识到这一现象,懂得下大雨不利于卤水形成盐的道理。所以,在人们的观念中,适当的水对盐的形成是有利的,而过量的水对盐的形成是不利的。《山海经》中关于黄帝与蚩尤战争的故事正是这一矛盾的表现,《山海经》中的涿鹿之战是这样的: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22]
    黄帝用应龙蓄水,相当于制盐时的蓄卤水,应龙蓄水的“蓄”字颇值得玩味,它暗含了古人利用盐田蓄卤水的故事原型。而蚩尤使风伯雨师刮风下雨,则暗指过量的雨水对产盐的破坏作用,所以黄帝只好派女魃下来止雨,这其实是过量雨水时人们期待天晴的心理折射。
    涿鹿之战的故事结构与池盐生产时“清水适量与不适量矛盾”结构图对应如下:
    

 
    《山海经》关于涿鹿之战的描述里,女魃其实也是太阳的化身,女魃在别的故事里被说成是黄帝的女儿,而且是光头,光头正是太阳的象征。再说,她本身是旱魃,是引起干旱的根本原因,所以女魃其实也是太阳的人物化。
    以下再来看另一个矛盾,即盐池中的卤水结晶为盐的过程中存在的清水与浊水的矛盾。无论是在懂得种盐之前还是之后,卤水都需要清水来中和才能成盐,如果是浊水,就不行了。《天工开物》说:“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清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参入即淤淀盐脉。”[23]《梦溪笔谈》也明确地记载了这一情况,上文已有部分引用,这里再详引之: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入。其北有尧梢水,一谓之“巫咸河”。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24]
    这段话详细描述了运城盐池卤水成盐过程中使用甘泉水与防止巫咸水的重要性。甘泉水是清水,有利于卤水结晶,巫咸水是浊水,阻止卤水结晶。围绕着这一矛盾,山西运城盐池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中条山北边是方圆百里盐滩,寸草不生,一片荒芜,既荒凉又干燥,盐工们整日晒盐时需要背着淡水,用于往硝板上泼水和口干的时候喝。因此每个盐工都企盼着盐池附近能发现一口甜水泉。晒盐的工人中,有位老汉,他的女孩叫甜姑。一天,甜姑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白发老奶奶对她说,只要她唱着歌,用绣花针挖地,连续一百天,就能在盐池内挖出甘泉。在中条山山洞里,住着一头久占盐池的刺牛怪,它不愿让人们取盐,听说甜姑挖泉的消息后,就出来阻止此事。甜姑与刺牛怪斗争,终于用金针挖出甜泉。其结果甜姑不仅被泉中首先喷出的恶水刺瞎了眼睛,而且又成了哑巴。她死后,人们为纪念她,称此泉为哑姑泉。[25]
    这一故事同样是太阳晒盐的产盐过程的故事化,与涿鹿之战故事结构是一样的。甜姑替代了黄帝,刺牛替代了蚩尤,甘泉水替代了应龙之水,喷出的恶水是对卤水成盐起坏作用的浊水,相当于蚩尤使雨师所施之雨水。这则故事与池盐产盐的对应如下:

 
    
    甜姑是黄帝的变异,绣花针、刺眼等元素都与太阳有关。很多民族都有关于太阳是女人的传说:太阳是女的,月亮是男的,太阳说,我是女的,我不敢晚上出来,月亮说,那好吧,你走白天,我走晚上。太阳又说,我是女的我怕羞,白天走别人看我怎么办?月亮说,不要怕,我给你好多绣花针,谁看你你就用绣花针刺他的眼睛。可以看出,山西运城的这则传说里,甜姑依然带有太阳的一些元素。
    这则故事不仅在结构上与涿鹿之战故事是一致的,而且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阪泉”的含义。甜姑挖井取盐,正是太阳在阪泉晒卤水出盐的具体写照。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产盐过程中雾气与风的矛盾在故事中的体现。在卤水结晶成盐的过程中,阳光曝晒盐池卤水必然产生水蒸气,如果无风,水蒸气就会浮在池面上形成一个蒸汽隔离层,雾气笼罩整个盐池,影响池水继续受热蒸发。只有靠风将雾气吹散,露出阳光,才有利于盐的结晶。所以说,晒盐时人们最怕长时间雾气弥漫,在这时候,人们最为期盼的,是大风将迷雾吹散,露出艳阳来。这种太阳晒盐过程中雾气与风的博弈,故事化之后便是蚩尤(池盐)作雾,风后拨开云雾的独特母题。蚩尤作雾的传说在古文献中比比皆是: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士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杀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晋虞喜《志林》)
    蚩尤“征风召雨,吹烟喷雾。”(《玄女兵法》)
    蚩尤能作云雾。(南朝任昉《述异记》)
    北宋苏舜钦《大雾》云:“欲晓霜气重不收,余阴乘势相淹留。化为大雾塞白昼, 咫尺不辨人与牛。窃思朝廷政无滥, 未尝一日封五侯。何为终朝不肯散, 焉知其下无蚩尤。”这是用蚩尤作雾的典故来借古说今。在故事中,给黄帝破出雾阵的是风后,这无非就是大风将浓雾吹散的自然写照。以下是一则民间关于风后的传说,流传于离运城不远的芮城一带:
    轩辕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排开战场,蚩尤神通广大,兴起了大雾,三天三夜, 弥漫不开。轩辕黄帝所统领的军队,尽都迷失了方向,没法进行战斗。而蚩尤, 这个凶恶强悍的敌人, 却借风扬沙, 凭着大雾, 东闯西杀, 眼看着就要得势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 风后献计献策, 制造了有名的“指南车”, 使自己的军队在大雾弥漫之中明辨东南西北, 使黄帝冲出重围。[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