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中原日月神话的语言基因变异(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 吴晓东 参加讨论

    那么,羲和分化为羲、和之后,产生了以下的名称与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羲和”一分为二之后,其本身并未消亡,依然活跃在故事中。只是其出现的面目除了“羲和”之外,还有“尧”。“尧”是“羲和”的急读,后文将有论述。
    “羲和”的六组演变路线
    在神话故事中,由于以上的组合,故事基本按以下五组演变路线发展,另外还有一组与神话相关但非神话的演变路线。
    第一条演变路线是“羲”之前不加字,而“和”前加“常”,产生了羲与常和,羲也写作羿,常和也写作嫦娥,这是一对夫妻组合。
    羿是羲的另一种写法。羲现在读xi,但它曾经应该读yi,从主义的“义”之繁体“義”便可得到证明,羲与義互为异体字,可以互换。常羲又写作常仪,也可证明羲读yi,《世本》云:“羲和占日,常仪占月。”[⑧]这里主管占月的常仪便是月神常羲,可见后羿的“羿(yi)”是从羲(yi)、仪(yi)演变过来的。因为羲是日神,羿也就继承了日神的神格,羿与“夷”同音,是善射之人的意思,因此便产生了大羿(后羿)射日神话,大羿在很多文献中也称为夷羿。羲和分化出的大羿作为日神出现,而分化出的常和作为大羿的妻子月亮出现,也就与月亮的象征蟾蜍画上了等号。至于玉兔,按闻一多的观点,是“蟾蜍”分化为蟾与蜍,蜍演变为兔:“盖蟾蜍之蜍与兔音音近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⑨]蜍与兔同音,这从“余”字旁的字多读tu可以得到证明,如涂(tu)、途(tu)、荼(tu)、凃(tu)、唋(tu)。
    大羿与嫦娥的故事众所周知:羿与嫦娥是夫妻,羿善射,有一个徒弟叫逢蒙。羿从西王母处讨得不死药,逢蒙趁羿出猎的时候,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一着急就把不死药吃了,之后升入月亮,化为蟾蜍。另一种版本没说是逢蒙逼迫嫦娥,而是嫦娥自己偷吃了之后升入月亮。这便有了后世“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著名诗句。
    第二条演变线路是大禹与女娇的神话故事。大禹的故事主要是治水,在治水途中,路过涂山,娶了涂山氏女娇。另外,就是大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说会稽),防风迟到了,被大禹杀死。《左传·哀公七年》云:“禹合诸侯於涂山。”[⑩]《竹书纪年》载:“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11]现在“会稽”一般读为kuaiji,其实还是应该念huiji,不过是“会集”的变异而已,意思是大禹会集诸侯的地方,在涂山会集诸侯,因此涂山也叫会稽(会集)山了。
    仅仅从语音的变异还很难看出大禹与女娇的故事来自羲和的分化,但结合故事的结构,便可确认这组故事的来源。大禹与大羿语音相近,女娇来自女娲的字形变异,娇的繁体为嬌,与娲的繁体字媧形近。《世本》云:“禹娶涂山氏女,名女娲。”[12]可证明女嬌就是女娲。女娲与涂山氏之所以被联系到一起,很可能还是语音的演变使然。常和(嫦娥)的“常”来源于“蟾”,蟾又名蟾蜍,蜍即涂,蟾亦可与山音同,从“赡养”的“赡(shan)”便可知道。当蟾蜍分化为蟾、蜍之后,其顺序是可以颠倒的,由此蟾蜍发展为蜍、蟾,再演变为涂山,所以,等同于常和(嫦娥)的女和(女娲)便与涂山氏挂上了钩。其关系可图示如下:
    
    大羿与嫦娥的故事中夹杂着一个逢蒙,而大禹与女嬌(女娲)的故事里有一个防风。逢蒙与防风语音相近。前一个故事是逢蒙把大羿杀了,而后一个故事是大禹把防风杀了。前一个故事逢蒙迫使嫦娥升天变为蟾(chan)蜍(tu),后一个故事是防风因为去涂(tu)山(shan)迟到而被大禹所杀。这两组故事在结构上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