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孔子的诗教观及其批评范式(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 余和生 参加讨论

    四、学以致道的文学教化论
    一是学知天命。所谓学知天命,乃是孔子所尊崇的通过立学而达到的对人生、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P36)这可以说是孔子的人生轨迹,也可以说是孔子一生为之求索的心路历程。在孔子看来,知天命需要一系列的历程奠基,由少年时期的志于学,到青年时代的立于学,再到中年阶段的不惑于学,进而达到知天命的境界。这里,孔子把知天命作为君子、立学、知人的前提,是志于学、立于论,进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起点,由此打开的是更加美妙的人生风光。可见“知天命”在孔子的心目中乃是通过志学、致立而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
    二是学以致道。所谓学以致道,就是孔子一贯所推崇的求学立志、问道致知而获得的对社会人间正道的掌控与运用。孔子经常告诫弟子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P88);自己也是“入太庙,每事问”[1](P119)、“君子学以致道”[1](P201)等等。面对孔子的高尚道德和高深学问,颜渊曾喟然而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1](P104)。子贡也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1](P206)可见孔子求学问道、求知论道精神及其对弟子的教育与影响。
    三是学有所成。《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P96)这里孔子是讲人的心志道德的修养常常是起意于诗感发,实际上是说,人常在读《诗经》作品的时候,受到感发,而起意于心志道德的修养,故曰“兴于诗”;礼是教人恭谦辞让的,人之能立身社会而有坚定的处世原则,不为世事的利害所动摇,靠的是礼,故曰“立于礼”;音乐歌舞既可以劳人筋骨,教人俯仰进退之节,又可以使人受其教育,修身养性,达到人性的完善成熟,故曰“成于乐”。
    孔子有很好的音乐素养,其正乐、乐教不仅体现出他自己的独特乐感、乐论,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既能演奏,如鼓琴、击磬、鼓瑟,又能歌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7](P556)
    孔子之时,诗作为礼乐文化中举足轻重的文化形式,既是贵族交往活动显示修养、身份和传达信息的委婉形式,也是礼仪文化共同体内的一种言说和生存方式,小至人与人之间的赋诗应对,大至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辞令,都离不开对《诗》的随机运用。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诗,不学诗则无以开口;另一方面,学《诗》也不能止于学而知之,而要学而能化、学而能用。《论语•子路》篇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P143)孔子是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在说明“赋诗言志”在当时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意义。
    《论语•季氏》记载过这样一件史实: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1](P182)陈亢是孔子的弟子,字子禽。伯鱼,孔子之子,名鲤字伯鱼。陈亢认为伯鱼是孔子之子,一定能听到孔子的特别教诲,故问伯鱼有没有听到孔子不同于其他弟子的教诲。伯鱼告诉他:“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恭敬地快步走过中庭。(父亲)问道:‘学过诗吗?’我回答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就不懂如何讲话。’我退下来就学习诗。”这是说明诗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孔子在这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一是认为,诗歌的内容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和道德品质,可以使人学会正直的交往和立足社会的能力;二是说,诗歌可以提高人的讲话的水平。先秦的“赋诗言志”就是在外交场合讲话水平的体现。
    总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在他的论述中表达了文学批评的观念,主要见诸于他对《诗三百》的论述,而尤以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并重、学以致道等为要。虽然是以语录体形式记载的,但确实反应了孔子的文学批评主张。孔子重视以诗来“教化”,从而形成后来的“教化”论和“载道”论;孔子崇尚雅正,轻视大众通俗文艺,后来中国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往往难登大雅之堂。这些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儒家文论的面貌。可以这么认为,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以诗教化”之道,归根结底是受孔子的文学观念的影响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