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孔子的诗教观及其批评范式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 余和生 参加讨论

    摘 要: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文学批评观念,主要见诸于《论语》中,更多的体现为对《诗三百》的评价;而尤以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并重、学以致道等为要;既体现了孔子的文学批评主张,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儒家以诗教化的文学观念;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诗教”之道,归根结底是受孔子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以诗教化;文学批评;批评范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08年]规划项目(赣社规字[2008]9号,项目编号:08WX91)《中国历代名家文学批评范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余和生(1955— ),男,江西乐平人,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教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不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文学领域,孔子又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第一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仅从他们生活的年代来看,孔子比西方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60多岁告老还乡,续娶颜家第三女颜征在为妻。迎娶之时,老夫少妻祷于尼丘山而结珠胎,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出生。父母为其取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母亲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异母兄孟皮移居曲阜阙里。鲁哀公16年(前479),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逝。
    孔子的文艺观主要见于《论语》一书,而其关于文学批评的创见,主要是对《诗三百》的评价,他的这一“用诗”思想,被儒家后学概括成“诗教”学说。作为一种功利性的文艺观和诗教传统,孔子关于“思无邪”的批评标准论、兴观群怨的文学功能论、文质并重的文学文本论、学以致道的文学教化论,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及其批评影响至深。
    一、“思无邪”的批评标准论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P35)“思无邪”本是《诗经•鲁颂》中的一句话。思,原作语助词,后人多作思想解释;邪,不纯正。所谓“无邪”,是指《诗三百》符合儒家所崇尚的“仁”、“礼”要求,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的角度去衡量文学作品。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之意。这是孔子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著名观点。孔子提出的“思无邪”说,一是要求创作者创作时要“思无邪”,创作出思想内容雅正无邪的作品;二是对欣赏者提出欣赏文艺作品时也要“思无邪”,对文艺作品要能接受其兴、观、群、怨的正确教育,从而确立了他的文学批评的标准。
    但是,历代对“无邪”之理解多有不同:汉儒认为,《诗三百》完全符合儒家正而不邪的标准。为此,他们给《诗经》加上了许多牵强附会甚至歪曲的解释。例如,《关雎》是表现“后妃之德”[2](P4)的;说《螵有梅》是“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2](P90)其实是借果实黄落起兴,惋惜青春,呼唤爱情。感叹“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静女》是“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之德。”[2](P173)
    到了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感到这样穿凿附会解诗,实在不能令人信服。于是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无邪”是指读诗的人。《朱子语类》曰:“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耳。”[3](P794)这种解释,尽管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效应与读者的接受有关,但显然不是孔子的本意。
    孔子的“思无邪”说,至少有三项内容:
    一是 “中和”之美。孔子的“思无邪”,强调在情感表达上应符合“中和”之美。简单说就是《论语?先进篇》所说的:“过犹不及”,即超过了与赶不上都是不好的。诗歌不能“过动”,也不能“过和”,那么最好的状态就是“中和”。这一观点,开荀子美善相乐之先声。
    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P50)《关雎》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写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哀乐是人性之本,惟哀乐应有制,当戒其“淫”和“伤”;而《关雎》诗中所表达的哀乐做到了这一点,故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提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说法,主要是求音乐的中和之美,即儒家传统雅乐的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讲,则是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都不要过分激烈,不要过于直露,应当做到委婉曲折,中正平和。
    三是“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1](P54)孔子曾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韶》:传说是舜时乐舞名。尽美:主要指其音调、节拍之形式之完美。尽善:主要指其所涵蕴的思想意义之雅正。《武》:周武王时乐舞名。孔子认为舜以禅让得国,而周武王以征伐得国,故谓《韶》,尽美尽善,而《武》尽美而未尽善。
    这里,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之论,即是要求文艺作品能够尽美尽善,而这正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但到底怎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