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孟子的文学观及其批评范式(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花》2009年第9期 余和生 参加讨论

    三、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论
    所谓“以意逆志”,即以读者对诗意的正确理解,去推导作者的本意。实际上是批评方法问题。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孟子•万章上》)
    咸丘蒙是孟子的学生,因为对诗经中的有些句子理解有误,因而就有这番对话。问题是由咸丘蒙提出来的,他听人说,有高尚道德的人君主不能以他为臣,父亲不能以他为儿子。舜不以尧为臣民,虽然尧让位于舜,但舜一直等他死后才真正即位。舜的父亲瞽瞍在舜做天子时,又不算他的臣民,这和《诗经》中“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说不是有矛盾了吗?
    孟子就告诉他,这是对诗的本意缺乏正确的理解了。“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万章上》)
    孟子认为,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断章取义地曲解辞句,也不能用辞句的表面意义曲解诗的真实含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因此,读诗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用自己对诗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这在后世的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中已成为一则公理。“以意逆志”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也是理解诗的一种批评之方。
    古人向有“以意逆志”的探索途径。“志”者就是作者创作的动机(“在心为志”)。“志”的内涵,实际上融合了作者的情趣、意向、修养、阅历以及人生态度的总的倾向。所以,就其实质而言,实乃展现了作者本人个性的特征。辛弃疾在他的《丑奴儿》中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写作心情,同时又用对照的手法,从另一方面吁出“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8]的淡而愈愁的难言之苦。蒋捷的《虞美人》则以“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9]的不同情状写其人生道途上的三种心态。苏轼在《江城子》中自云:“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10]借悼亡之语,写他十年以来的坎坷生涯。还有那位一向标榜梅妻鹤子,终身不娶的孤山处士林和靖(逋),却自写了一阕哀惋悱恻,反映爱情悲剧的《长相思•吴山青》)的短吟。[11]凡此都可说明“志”的内蕴的深远幽渺。
    所谓“意”者,则是读者欣赏作品之时生发出来的主观感觉。这里既有作者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志”的原型,同时还有读者借助“志”的“暗示”生发出来的联想与感悟。此处随之而来的一个“逆”字便是读者欣赏作品时的“再创作”的心理过程。所谓“实事求是”,到了这里,便当易为“实事求似”方为最好不过的比拟。至于“逆”而能通则须“志”、“意”两端有其“通感”的“热点”。少年爱艳体,和凝的《江城子》,当然最能赢得年轻恋人们的会心喜悦。[12]“而今老去风情薄,脉脉寒江水自流,”[13](明•张凤翼句)若非饱经隐患,则于“脉脉寒江”,也就很难解得此中的失落之苦。王国维对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评为“遂关千古登临之口”。[14]如此情怀,倘加深味,则非涉世未深者容易解得。可见“以意逆志”,绝非望文生义、浅尝辄止便可满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