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流变的诗体 不变的诗性(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叶橹 参加讨论

    对于诗体的流变性质,是应该基于动态的观察给予考量的。即使是我国旧体诗的超稳定的艺术形式,也有了诗而词、词而曲的变化和发展,更何况我们所处的社会巨变和转型的时期,怎么可能不反映在诗人的内心和意识里,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创作形态中呢?所以从1980年代以后中国诗坛上出现的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诗体建设”口号的提出,或许正是针对这种所谓“混乱”的状态而作出的反应。虽然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但却难以实现。我之所以不赞成把“诗体建设”作为一种目标来追求,并不是我主张诗体可以毫不讲究对语言和内在韵律的节制和追求。我只是反对以某种“体”来规范诗的形式。对于诗的形式问题,我主张用“形式感”一词来判断诗的形式的艺术含量。所谓“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意味”,就是它的“形式”给了人们什么样的艺术感受。所以我认为,没有抽象的形式,只有具体的形式感。
    对于一首诗来说,形式无非包含内在的和外在的两方面。外在的形式如回文诗、图案诗,藏头诗等等。旧体诗中的平仄对仗音韵格律之类,也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形式。可是一首诗如果只有外在的形式,那就很可能成为诗的赝品。近些年饱受讥讽的所谓“老干体”诗,就是这样的仿古赝品诗。
    我认为,现代诗是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可循的。它的所谓形式,是在每一首诗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诗人对于诗的形式的掌控的主动性也在于此。如果有一种预设的形式在那里,诗人只能以填词方式写作,是很难写出好诗的。我相信诗人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引导他寻求到最适宜表现其诗性感受的诗体和形式,我也相信诗体和形式的形成永远只是在流变的过程中得到承认和肯定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