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徐刚:文艺和人民的双重维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徐刚 参加讨论

    在此框架之下,人民其实意味着对于主体性的期待,一个模糊的轮廓,一种粗略的可能性,以及一种朝向实体的努力,而非任何绝对意义上的实体性。人民其实是朝向未来的无数瞬间的汇聚。它不断消失又不断被重新塑造,这样一种历史中间物的意识,才是人民的根本之意。即便是“革命的第二天”,也不断酝酿着“革命内部的革命”,这也是中国革命作为一种阶级革命,其影响绵延至今的意义所在。
    然而在这种阶级论之外,人民的另一重讨论框架同样不容忽视,即在新的历史语境之下,我们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重新厘定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这是时代赋予人民的新的历史内涵所在,一种超越了阶级论的文明论框架之下的新问题的讨论与展开。这便正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在他的讲话中,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是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任务展开的。而为了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确实,近30年来中国发展的步伐令人震撼,中国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崛起具有特殊性,它既没有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另一方面,从更长远的历史来看,中国崛起并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也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人民的“文明型国家”,也是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的几乎完美重合。它的崛起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的崛起,这甚至被视为世界范围内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个意义上看,阿甘本所言的“大写的人民”,即人民总体性,就并非毫无意义。从文明崛起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认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就意在强调这种人民的最大包容性。它趋向于在阶级斗争、敌我冲突之外,将人民的区分理解为内部矛盾,以求取最大公约数,进而以一种共同体的方式,获得国家民族层面的广泛概括力。这也告诉我们,在个体之外,人民更意味着国家和民族的总体。因此在一种双重维度之下理解人民,就不仅仅在于边缘人反抗的阶级论视角,更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现代性最终完成的文明论框架。
    也是在这双重维度之下,文学面对人民时的两个问题在于:一方面,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这意味着阶级的分野所决定的文学差异将广泛存在;而另一方面,人民的总体性又必须服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文明框架,时代的新任务会不断调和这种客观存在的内部差异与矛盾。所以,如果说从阶级论的角度看,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广泛涉及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知识分子如何改造;那么从文明论的角度看,同样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如何调动的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召唤书写者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之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因此文艺的任务既要去召唤、去发现、去捕捉那些被排斥到边缘的人民的幽灵,记录那些被不断遮蔽的情感与歌哭,赋予它们沉重的肉身;又要在时代总体框架之下,展望文明的未来,凝聚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这或许才是文艺与人民关系的完整意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