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不忘初心,建构有中国主体的文艺生态(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张慧瑜 参加讨论

    新形势下的文艺发展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有两点印象比较深刻,一是“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二是“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前者是强调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后者是文艺不要被市场绑架、完全以市场的优劣来衡量文艺作品。这是继承《讲话》精神对新形势下的文艺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当下的中国和世界都处在新的变动和转型之中,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也发生了重要改变,在这种背景下,文艺领域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国家前进的步伐。
    首先,文艺要有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虽然现在不用政治来干预文学创作,也并不意味着文艺作品与政治无关,文艺创作不需要政治意识。相比20世纪80年代所形成的一种去政治化、非政治化的文化观,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国际影响力扩大,需要文化工作者保持一种时代的敏感性,让大众文化传递出新的政治性和国家意识。因为任何文艺作品都携带着不同的政治表达,越是商业化的作品,越有效地传递和表达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政治性和社会意识。政治与其说是具体的政策或法规,不如说政治意识是对一个时代的总体判断和理解。从五四时代、抗战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不只与时代同步,有的时候是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指引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方向,通过文艺的方式创作一种新文化和新的理想时代。而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之后,文艺经常不与时代同步,甚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这需要文艺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来展现中国与世界的变化。
    其次,文艺创作要向外看、向下看。近些年,中国企业、中国人早就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中国商品行销全球而走向世界,而中国也在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这种朝向欧亚大陆腹地的目光,不仅调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走向西方和蔚蓝色文明的历史视野,而且也有可能动摇现代以来以海洋文明为中心的世界史秩序。对于中国来说,这是20世纪70年代基于冷战格局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之后最具雄心的对外发展战略,显示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世界贸易体系的重构中。从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不能仅仅盯着欧美发达国家,更应该了解、认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建立一套有中国主体的世界史知识。与向外看相匹配的是向下看,也就是通过下基层、转作风,展现社会转型期普通人民的生活和声音,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战线落实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创作出更有时代特征的中国故事。
    第三,建构有中国主体的文艺作品。随着中国崛起,一种更加自信、更具主导性的中国主体意识开始浮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需要用更加平等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文明的关系,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不再妄自菲薄,另一方面对西方文明也不再盲目崇拜。只要深入理解中国历史的变化、理解中国百余年艰苦卓绝的反抗和发展经验,才能创作出既有中国主体性,又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不再是走向远方,而是脚踏实地为中国写作,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余年的人民写作。
    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世界的政治经济事务中,这就需要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有更多的想象力,对中国和世界保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态,确立有时代感的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只有那些密切关注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文艺作品才能赢得由衷认同。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年代,有中国主体的中国故事也是世界故事,也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关的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