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独有此律 不谬蹊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王清辉 newdu 参加讨论

    进入文学现场,或者说需要介入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之中,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怎么做?大家就各擅胜场了。我理解的文学现场,指的是大家在活生生的文学材料里,读作家作品的能力。这既是方法论,也是文学批评观念。从方法上来说,“文学现场”是批评家和作家“一对多”实践的窍门,只有这样才能对当下文学发展作出趋势性的而不仅仅是印象式的批评;而从文学批评观念上来说,对“文学现场”的把握既是批评家表达自身经验的需要,也是他们继承批评传统和文学传统的表现。
    我读到的《桥》虽然只有4期,但它以沟通两岸文学和文学批评为中心,努力从文学本身出发,通过大陆和台湾评论家特别是青年评论家之间共读、互评、对话等形式,记录着当下文学的创作者和批评家的思考,成为一座文学之桥,不仅连结了两岸,而且还连接着我们共同的文学现场和当下生活的过去和未来。在这个意义上,《桥》是我们当下的文学园地和载体,也成为两岸文学的语境和活历史。进入文学现场,或者说需要介入到当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之中,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怎么做?大家就各擅胜场了。我理解的文学现场,指的是大家在活生生的文学材料里,读作家作品的能力。这既是方法论,也是文学批评观念。从方法上来说,“文学现场”是批评家和作家“一对多”实践的窍门,只有这样才能对当下文学发展作出趋势性的而不仅仅是印象式的批评;而从文学批评观念上来说,对“文学现场”的把握既是批评家表达自身经验的需要,也是他们继承批评传统和文学传统的表现。
    从我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来说,我发现与上世纪80年代批评家和作家一起成长的历史经验不同,当下的青年批评家大多是在学院和大量经典作品的浸淫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与同时代作家的联系不那么密切,但是他们带着鲜明的学术研究风格进入到当代文学现场:他们普遍对西方文学理论比较熟悉,因此他们的问题意识往往能够导向突出的创见。但是这样容易产生的一个弱点就是,如果在文学评论中,过于依赖理论,就像带着一把理论大刀,以刀斧入山林一般地整理文学现场,所论述的对象反而就很少有可能有充分的空间展现出来。这样的优缺点括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以前在我的阅读经验中,似乎两岸批评家的批评风格差异很大,但是现在看来,这种差异在逐渐变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