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2016文学批评:构建文学话语的中国视野和文化自信(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陈培浩 参加讨论

    诺奖授予鲍勃·迪伦
    引爆文学边界争论
    2016年9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鲍勃·迪伦。消息一宣布,便在中国引发了巨大的影响和争论。诗人于坚迅速通过社交媒体发表感想:“奖给了灵魂,没有奖给修辞或观念。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世界厌倦了,它只是要生活,要爱,要唱歌,要忧伤。于是,鲍勃·迪伦来了。这是向垮掉的一代,向60年代,向浪漫主义,向波西米亚,向嬉皮士,向口语——致敬。世界醒了。”同样迅速发表看法的作家北村则站在纯文学立场发出感叹:“鲍勃·迪伦获奖,意味着新世纪以来文学边界的消失得到了正统文学奖最高权威的认可。这是本体意义上的,也是现代性的终结。”北大教授陈晓明则认为这既是瑞典文学院评委们陷入了集体怀旧,也说明“文学寻找异质性经验的渴望在今天被逼到多么极端的地步”,“今天人们要获得异质性的独特的经验太困难,所以又重提了波西米亚风格,重提反抗主流的方式。”《文艺报》也组织专门讨论,刊发郭剑英《鲍勃·迪伦引发追问:究竟什么是文学?》等评论文章。
    几乎没有人否认鲍勃·迪伦的伟大,争论焦点在于他的歌词能否被作为诗歌获奖。这里问题的实质在于对文学边界的不同理解。反对者以诉诸深度阅读的纯文学为坐标,比如汉学家彼得·汉德克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认为:“文学是阅读的,而鲍勃·迪伦不能被阅读。”“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鲍勃·迪伦的词,如果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所以我们要坚持语言本身的东西。”这种观点有相当代表性。然而,赞成者则追溯到荷马史诗、惠特曼等诗歌传统,认为鲍勃·迪伦获奖提供了一种启示:如何重新激活诗歌写作的口传资源和人学本质,如何在不断拓宽的文学边界中重构文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学批评前沿问题
    2016年通常被视为新诗诞生百年之期,全国各种以此为名进行的纪念活动和文章层出不穷。比较重要的论文有洪子诚《没了危机,新诗将会怎样》,张炯《百年新诗的回望与反思》,洪子诚、奚密、吴晓东、姜涛《世纪视野中的百年新诗》,罗振亚《中国新诗百年,教训不少启示更多》,陈仲义《新诗接受的历史检视》等。这些文章探讨“百年新诗”与“20世纪”的历史关联,新诗的语言本体及阅读接受等问题的启示与教训。
    2015年纪念先锋文学30年的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本年度关于先锋文学的争论继续发酵。陈晓明《先锋的隐匿、转化与更新》、张清华《关于先锋文学答问》、贺仲明《先锋文学余绪——一个被忽略和误读的文学群体》、王德领《八十年代中国先锋文学的外国文学特征》、王晴飞《先锋小说的常与变》等文章聚焦了先锋文学内在的创新精神、先锋精神在90年代以后小说中的转化及先锋小说产生的特殊中国语境等问题。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在于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学,近年来关注中国作家的海外传播受到当代文学评论界的重视。本年度,宁明《莫言作品的海外接受——基于作品海外销量和读者评论的视野》、汪宝荣《阎连科小说〈受活〉在英语世界的评价与接受——基于英文书评的考察》、赵坤《泛乡土社会世俗的烟火与存在的深渊——西方语境下的毕飞宇小说海外传播与接受》、李素《学术与市场之间:略谈中国当代文学在捷克的译介》等文章较有代表性。
    随着网络文学阅读规模的扩大、改编影视作品影响力的累积以及网络文学产业链条的完善,网络文学受到批评界和研究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推动网络文艺评论繁荣发展,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联合策划选题,自2016年8月起,在《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文艺评论网同步开设“网络文艺评谈”栏目,定期推出千字文,对当下网络文艺热点话题做出快速反应。2016年9月24-27日,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广东南海召开。本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等重要学术刊物刊登了一批网络文学评论。关注网络文学的经典化、精品化、价值观等问题,也关注网络文学批评的人民性标准问题。陈崎嵘《网络作家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创作观》、黄发有《网络文学研究的挑战与启示》、欧阳友权《打开网络文学迷宫的锁匙在哪里》、姜太军《人民的批评标准与网络文学批评》、薛静《拿什么来填充悬置的正义——〈芈月传〉的无情和〈琅琊榜〉的有情比较》等文章值得关注。
    2016年,郝景芳凭《北京折叠》摘得雨果奖,这是继刘慈欣之后中国作家再获这一世界科幻文学重量级奖项,科幻文学再次引发读者阅读潮流和文学批评界的关注。王德威《史统散,科幻兴——中国科幻小说的兴起、勃发与未来》、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王茜《科幻文学中的“变位思考”与生态整体主义的反思——以〈三体〉为例》等文章较具代表性。
    在自媒体时代来临之后,很多传统文学机构及个人纷纷开始运营公众号,这些网络文学平台通过批评文章发出声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文艺报》的“文艺报1949”、《人民日报》的“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中国文艺评论”、“收获”公众号、“花城”公众号等是深具影响力的机构公众号;而“海螺社区”“80后文学研究与批评”“同代人”等则是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个人公号。
    如果说文学史倾向于对文学场域的各种声音进行有距离的认真辨析并置于“客观历史”框架的话,文学批评则是要努力发出一种有立场有辨析度,一种具有时代、民族和文化责任感的声音。这依然是文学批评界持续探索的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