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市场利益的驱动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昔日宁静的大学校园格局被打破,呈现出喧哗与骚动的校园生态:一方面是大学主动适应国家推行的高等教育产业化战略,积极推动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另一方面大学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寻找与市场利益的契合点。因此,大学为社会、公众提供的科技、教育服务就具有了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属性。 实际上,大学题材小说的生产过程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文学艺术生产路径的新变化,即从以往的“作家—作品—市场—读者”轨迹,逐渐转变为“读者—市场—作家—作品”的路径。在文学生产的新路径中,作者、作品的主体地位被市场、读者所取代,市场、读者成了文学生产链条中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大学叙事”的繁盛与出版商的市场化运作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在追求市场效益的市场经济时代,作者的文学产品生产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行为,而被纳入到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要素构成的一体化市场运作过程中,从而作家的文学生产必须符合出版机构或商人获得市场利益的价值诉求。 对于大学题材小说存在的巨大商机,出版商早已敏锐地察觉到,纷纷出手抢占这块“黄金”地盘,各类出版机构均精心地策划了各种与大学相关的图书选题,组织大批作家从事大学题材小说创作,迅速出版了大量的“大学叙事”作品,特别是史生荣、阿袁、老悟、张者、格非、汤吉夫、马瑞芳等人甚至称得上“大学叙事”专职作家,经常可以见到他们的大学题材小说在国内的大型文学杂志、出版社出版,深受广大读者喜欢,同时也让作家、出版机构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反之,作者、出版机构获得的巨额红利也激发了作者对于大学题材小说创作的热情,鼓舞了出版机构的出版信心。于是,作者与出版机构之间构成了一对相对稳固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共同促成“大学叙事”热,从而使“大学叙事”成了当下中国文坛不可多见、颇为流行的文学现象。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9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的大学叙事研究”(15YBA361)、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题材小说研究”(16C155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