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大学叙事”繁盛缘由探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戴海光 参加讨论

    学院派作家群的崛起
    从事大学题材小说写作一般要求作家有亲身的大学校园生活体验,反之,则很可能导致创作出来的小说成为“夹生”的半成品。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年代,接受大学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专利,更多的人被挡在高高的大学门槛之外,这导致作家们不敢轻易介入大学题材写作。因此,与其他题材的小说相比,大学题材小说作品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长期处于一种不被重视的“边缘化”状态,并未被社会所关注,更没有进入文学史家的视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大学题材小说因此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文学生产的角度讲,大学题材小说在9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并非一个孤立的偶然现象,这与学院派作家群的崛起有着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题材小说的繁盛,与学院派作家们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这群作家的知识结构、职业特征的梳理,我们会发现他们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基本上接受过高等教育,都有亲身的大学生活体验。如《东藏记》的作者宗璞曾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桃李》《桃花》《桃夭》“大学三部曲”的作者张者早年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法律系,《大路朝天》的作者南飞雁曾就读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等等。
    二是这个写作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是既从事大学教学又进行小说创作的“学者型”作家。如《欲望的旗帜》的作者格非任教于清华大学,《风华正茂》的作者王宏图、《象牙塔下》的作者廖梅任教于复旦大学,《丽娃河》的作者李劼、《大学之林》的作者朱晓琳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等等。这些作家不仅有着较好的理论功底、文字表达能力,而且比较熟悉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懂得大学体制运转的方式。学院派作家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其从事大学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此外,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很强烈的“忧患意识”。当他们敏锐地察觉到物质主义日益兴起的不良现象时,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并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这既充分地显示出了学院派作家从事大学题材小说写作的共同话语姿态,又构成了90年代以来“大学叙事”繁荣的重要动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