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仲呈祥:文艺批评三思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艺术报》 仲呈祥 参加讨论

    一、搞好文艺批评的关键,在坚持科学标准,即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亦即习总书记与时俱进地提出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
    按照唯物史观,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美学的也必然是艺术的,艺术是人类审美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之所以要强调历史的标准,主要是针对时下那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强调人民的标准,主要是针对时下那股偏离和背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倾向;之所以要强调艺术的标准,是针对时下那股非艺术化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题材决定论的创作遗风;之所以要强调美学的标准,是针对时下流行的那种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审美时尚。文艺批评标准的混乱,必然导致文艺批评实践的混乱,造成是非不明、褒贬不分。坚持科学的批评标准,理论指南就是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就是《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 。
    优秀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逻辑起点是作品自身的品格,前者是历史品格,后者是美学品格,同属创作美学范畴;而观赏性的逻辑起点是观众的接受效应,属接受美学范畴。因此,我们不能把不同逻辑起点上抽象出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并列在一起放到同一批评范畴里下判断,当成批评标准。那样会给人一种似乎符合逻辑的误解:好像有一种与艺术性无关的观赏性必须当成标准,这种与艺术性无关的观赏性恰恰就是凶杀、打斗、床上戏之类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这正是造成以营造视听奇观去取代思想深度和精神美感的创作倾向在批评标准上的理论根源。奇且正,是正道;奇而邪,非正途。
    而且,推而广之地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作为标准去衡量各种门类的文艺作品,是不科学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是作用于读者的阅读神经的,并无具象,没有观赏性;音乐作品是听众用耳朵来听的,也无观赏性;至于“五个一工程”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那就更不能用观赏性标准去衡量了。应当看到,电影界近30年来确有一种未能科学认识观赏性、清醒追求观赏性的盲目倾向。面对市场,提出观赏性需要重视是有依据的。但对于创作者说来,艺术性的题中应有之意,便是要靠作品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去吸引感染受众。所以,历届党代会总书记的政治报告和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以“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为标准,这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把受众提升到作品的历史品位与美学品位上来。而观赏性却没有指向性,它是因人而异(不同人有不同的观赏情趣) 、因时而变(不同时代条件有不同的标准,“文革”中的毒草如今成了香花) 、因地而迁(不同鉴赏环境下会有不同的鉴赏需求) 。须知,要真正解决观赏性这个矛盾,必须按范畴学规定的,什么范畴的矛盾主要只能在什么范畴里面解决。那么要解决观赏性的问题,就只能主要在接受美学范畴里解决,而不能把它推到创作美学范畴里解决。在接受美学范畴里面,观赏性的主要因素第一个是观众,它是观赏的主体。
    马克思有句名言:再美的旋律,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都是没有用的。我的导师钟惦棐先生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再好的电影,对于不懂得欣赏电影基本法则的观众也是没有用的。他这个话讲得很深刻。任何精神生产在生产自身的同时都在生产自己的欣赏对象。因此,我们首先要提高观众的鉴赏修养,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才能解决好观赏性的问题。第二,就是要努力净化鉴赏环境。氛围是养人的。现在的环境必须净化,电影市场院线主要的黄金时段全部给赚钱的片子,优秀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好的电影片根本排不上。我们在评金鸡奖的时候,十几个放映厅除拿一个给我们看外,其他放的全是《小时代》 《港囧》之类。怎么办?环境不净化,相反却把观赏性的问题推给创作者解决。那么,我们创作者,面对着素养有待提高的受众和不干净的环境,你让他占领市场,就是刺激那些文化上不自觉、没有时代担当意识的创作者,那些一心赚钱的创作者,放弃引领,一味迎合。结果,愈如此观众素养愈败坏,鉴赏环境愈糟糕,于是,他就去生产格调更低下的作品,创作与鉴赏之间的二律背反,即恶性循环便产生了。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