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开拓中国新诗研究的文化空间——评《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刘保昌 参加讨论

    第三,论著的读者接受史角度的综合研究实践,为新诗史研究和文学经典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具有重要的开拓创新意义。论著从接受美学层面透视新诗形成机制,突破了既有新诗研究只重视创作潮流、诗人风格与文本特征的模式,研究角度、内容具有开拓性;重视读者阅读反馈与新诗理论探索动态关系的考察,探索中国现代诗学凝练与发展问题,突破了传统诗学研究无视“读者”参与的状况,在分析现代诗学建构内在逻辑的同时,发掘读者的批评在诗学总结方面所起的作用,使诗学问题成为与广大诗歌读者相关的问题,是诗学研究模式的创新;研究不同时期的读者对郭沫若、李金发、闻一多、徐志摩、艾青、穆旦等诗人形象的塑造现象,将诗人形象问题变成一个与读者紧密相关的问题,认为诗人形象不只是取决于创作和诗学主张,更与读者的阅读批评直接相关,是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的读者共同叙述完成了对诗人形象的塑造,还原了那些诗人“重要性”的“塑造”过程,是诗人形象认知的创新;新诗经典化是20世纪末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论著通过个案研究,揭示出“经典”生成的秘密,是新诗经典化研究的创新;论著开拓性地研究了新诗情感空间和审美意识的生成机制与特征,创新性地提出并论证了新诗具有人格表演性、对话性以及传媒化等特点,将新诗品格与语境、读者批评直接联系起来考察,推进了对新诗丰富性、复杂性的认识。论著对于新诗经典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专业读者、一般专业读者、大众读者等“读者”因素中的层次问题,也进行了创新性解析。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