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吴组缃关于《红楼梦》 的一封佚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宫立 参加讨论

    笔者钩沉过吴组缃给曹辛之、陈中凡的书简,如今又在一周汝昌、冯其庸、吴组缃、钱学森等书信专场,读到吴组缃给彭昆仑的一封信,不见于方锡德编的《吴组缃生平年表》《吴组缃年谱》《吴组缃先生学术年表》《吴组缃著作年表》,也不见于《吴组缃文选》《嫩黄之忆——吴组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等各类集子,当为佚简,照录如下:
    昆仑同志:
    承惠寄大著,昨夜已拜读,您信上说得太客气,实不敢当。
    《红楼梦》中所写年时及人物年龄等十分混乱,许多有心的读者和研究者为之抱憾。您用最新的科技工具和方法体察情理,着文给以疏理,以补原作者之阔略。我想大家都会感兴趣的。
    不过我个人有一种管窥之见。原作者艺术工力高深,看来其艺术构思,颇执我国自古写意、写神、写韵之传统。其极致则往往有意识地“得意忘形”。试看书中交代地区,忽北京,忽金陵。自然景物、生活习尚、人物性格,实是南方的,但又坐实是在北京。其服饰、发衔,亦不符合时代生活。重要人物所表现之才学,亦显然视现实大大提高了,大大理想化了。这种重“神似”不顾“形似”的信念,从《水浒传》即已见之。有人研究《水浒》中有关地理方面的描写,无一处符合实际的,以此便否定了它的写实精神。黛玉随口念的葬花词,宝玉文思那么富赡,宝钗那么博雅和世故。不管他们当时十几岁,都是不能取信于人的。此种写神写意的传统,在明清绘画和自古诗词中一向为艺苑所崇尚。明思想家李卓吾重视小说,亦言追风逐电的千里马,不能从牝、牡、骊、黄间去辨认。所以我不赞成有些红学家援引书中所具数字来作考据。因为那些数字是绝对不可靠的。李白诗曰:“白发三千丈”,你能据这个具体数字作科学理解么?《文艺报》今年(1983)第三期载有一篇关于古代小说的我的讲话稿,有一节也谈到这点意思。
    但我还是主张写小说要“形似”的。以上不过是我对古代艺术的一点理解。因此,我对您的工作还是衷心表示欢迎的。祝研祺!
    吴组缃
    一九八三年十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