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杨扬:《小说月报》对中国新文学的塑造(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杨扬 参加讨论

    《小说月报》代表着一个时代,开创了新文学运动的新纪元
    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商务印书馆遭受战争破坏,所有生产停息下来,包括《小说月报》在内的诸多出版物停止出版。有意思的是,《东方杂志》在商务印书馆复馆计划中,得以重新开张,但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却再也没有恢复。
    一些文学史研究者认为,战争时期的商务印书馆无力支持《小说月报》出版,所以停刊。问题是商务印书馆在《小说月报》停刊之后,如何来挖掘和出版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在此前的二十世纪行进过程中,面对晚清的“小说界革命”、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以及大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学”,商务印书馆都有所回应。但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后,随着《小说月报》的关闭,似乎商务印书馆与新文学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告一段落了。这一变化,与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等人的影响有关,也与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期刊的实际生存处境密切相关。如果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期刊与二十年代的文学期刊作对比,或许就会看到,三十年代的文学期刊所面对的,是国民党党治之后,迎来的同样是激烈的党派组织的文学反抗。1930年“左联”的成立,开始了一个文学组织化的时代,上百种文学杂志背后都有着政治势力的强势介入。这种情况下,在商言商的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担忧在政治的漩涡里遭遇麻烦,更何况郑振铎等人在王云五眼中根本不是同路人,因而要获得商务印书馆的资助,基本上不可能。
    由此,《小说月报》结束了自己的使命。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月报》代表着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新文学的新纪元。如果没有上世纪二十年代《小说月报》的努力,三十年代新文学的局面大概不会如此热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