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主持人:辩论很精彩,有几个问题我想咱们应该最后再梳理一下。第一,我们讲流寓文学是什么的时候,就需要说明白,中国最早的流寓文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也就是谁是最早的流寓文学的作家。第二,不同时代应该有不同的流寓文学。你不能研究苏轼就只讲苏轼,研究杜甫就只讲杜甫,能不能梳理一下流寓文学的发展史。第三,不同的流寓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第四,流寓文学应该是有边界的,不能说在外地的都叫流寓文学,这个边界没有界限的话,研究范围太广,它就没了意义,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希望你们再补充下。 张学松: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谁是最早的流寓作家?流寓文学的第一个作品是什么?这个不好说,第一个最大的流寓作家当然是屈原了,但《诗经》中就有流寓文学。《小雅·菀柳》应是第一篇贬谪文学,也就是流寓文学:“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极焉。”共三章,是周王朝一位被贬的大臣写的。《王风·黍离》据《毛诗序》“周大夫行役”看到西周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悲悯而作,“行役”不知为何,也可看作流寓途中所作。《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据《毛诗序》讲是周朝祖先后稷的后裔公刘“遭夏人乱”将老百姓由邰迁到豳(后稷在邰安家)。《大雅·绵》写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遭戎人攻打,率领百姓由豳迁到岐:“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两篇诗写周民因被迫而迁徙,属于集体流寓。《王风·葛藟》《唐风·枤杜》是两首流浪者之歌。《诗经》按我的理解有24首流寓作品,但作者的名字不知道。说到这,应该给流寓文学作个概括了:所谓流寓文学即流寓作家所创作及以流寓为题材的作品。如以昭君和亲为题材的《明妃曲》《汉宫秋》,以蔡琰为题材的《文姬归汉》等,以及后人以白居易在江州所作《琵琶行》为题材写的100多首诗词,这些都是流寓文学作品。下面请蒋教授回答。 蒋寅:其实我们两人刚刚都讲到了这些问题,都涉及了以上的问题,只不过刚才傅教授没有将问题分得这么细。我觉得这几个问题我都涉及了,包括作家在流寓中形成的一些不同的感受方式,然后是人和地域的关系,包括代表作家,都讲到了。代表作家我们觉得主要是杜甫和苏东坡,苏东坡主要是贬谪,杜甫主要是处于困境之中,这两人也是流寓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张学松:其实不是两个,流寓也不仅指流放与贬谪。庾信在南朝梁做官,出使西魏被扣留下来,西魏灭亡又在北周做官,做到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两朝国王对他都很好,王子与他成布衣之交,物质生活不用说了,但一想到江南,他就哭了,《哀江南赋序》说:“每念王室,自然流涕。”为什么呢?“南朝词人北朝客”,他是客人是流寓。正像王粲避乱到荆州依附刘表,《登楼赋》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又何可以淹留。”王粲的老家在山东,荆州虽好不是故土啊。吴国灭亡后陆机、陆云弟兄俩被迫到晋都洛阳做官,陆机自己说“羁寓京师”。庾信、王粲、陆机、陆云都是流寓,只不过苏轼与杜甫最典型罢了。其实李白也典型,但自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42岁奉诏入长安这十几年我不认为他是流寓,他爹做生意他有钱,“千金散尽还复来”,到处游山玩水哪能叫流寓。他也有痛苦有乡思,但是很浅,可以说此时他还未真正体会到人生的苦味。当朝廷召其入京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呼“我辈岂是蓬蒿人”,多么自信!可天宝三载放还后,他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后就叫流寓了。 主持人:刚才两位教授对流寓这个概念各抒己见,一个定义为侨居,一个认为是不得已而移居他乡。在交流中时有火花闪现从而使这个问题越辩越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流寓文学的研究也给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新的视角可以使我们的思路更开阔,把古代文学推向到一个更深的、别开生面的层次,所以我在这里感谢两位教授的对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