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叙事——傅修延教授学术访谈(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萧惠荣 参加讨论

    二、从西方叙事学到中国叙事学
    傅修延:不过西方叙事学家也有自己的问题。像许多兴起于西方的学科一样,西方叙事学家创立的叙事学主要植根于西方的叙事实践,他们引以为据的具体材料很少越出西欧与北美的范围。这种情况当然可以理解,但若长此以往,叙事学就会真的成为缺乏普适性的西方叙事学,无法做到“置之四海而皆准”。所以中国学者在探索普遍的叙事规律时,不能像西方学者那样只盯着西方的叙事作品,而应同时“兼顾”或者说更着重于自己身边的本土资源。这种融会中西的理论归纳与后经典叙事学兼容并蓄的精神一脉相承,有利于西方诞生的叙事学接上东方的“地气”,成长为更具广泛基础、更有“世界文学”意味的学科。
    萧惠荣:所以您的研究会脱出西方叙事学的轨道,向中国叙事学倾斜,对吗?我记得您最早的叙事学论文和《讲故事的奥秘》那本书,里面举的例子大多出自我们自己的叙事作品,看来那时您就在思考中国人自己的讲故事传统。
    傅修延: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回国后,看到自己一向钦佩的陈良运教授正兴致勃勃地做着中国诗学研究,受其鼓舞我也想把中国叙事学提上议事日程。那时我还未料到西方叙事学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只是凭直觉感到不应在叙事学与结构主义之间划等号,我们中国人应该研究自己的叙事传统。
    萧惠荣:您最近出版的《中国叙事学》是否说明您在接近这一目标?
    傅修延:离这个目标还远着呢。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杨义的《中国叙事学》,还有董乃斌对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一系列研究,属于这方面的先行者,我的新著以“中国叙事学”为名,表明我是尾随其后,一路紧跟。
    萧惠荣:您的意思是您的研究只是“紧跟”?
    傅修延:哈哈,长跑中“紧跟”也是一种策略。我是搞方法论“起家”的,我的第一本书是1986年的《文学批评方法基础》,记得那年的《文学评论》还发表了对这本书的书评。从方法上说,中国叙事学的创新之途有五条:一是调查范围的扩大,二是考察时段的提前,三是研究范式的转换,四,既有观念的“裂变”。五是“地方性知识”的介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