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记录与书写伟大的时代(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做忠实的历史记录者
    程雪莉
    我在南浔读到了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给《寻找平山团》的颁奖词:“她用五年时光,从红色西柏坡出发,辗转2万里,寻找那个承载国家和民族骄傲的团体。她从浩瀚的抗战史册中细细查找,撷取可歌可泣的片段……她用真情和真诚,挖掘了崇高、悲壮、英雄、慷慨的伟大民族精神内涵。”
    这些词汇拽动我的思绪,让我回到一个个老战士身边:梨花开谢,鲜艳的月季,秀丽的蔷薇,硕大的西番莲旁边菜畦青青,这是92岁老兵刘梦元的小院;灰沙铺顶,柴门石砌,这是大功英雄段金锁的屋子;清寂的病房,我在和93岁完全失聪的平山团战士康励志艰难笔谈……倏然间,空间里仿佛硝烟弥漫,流血牺牲的画面一帧帧出现,日本鬼子屠杀百姓,枪挑婴儿的残酷淋漓眼前。
    几年的寻找,我多是在这样的现实和历史之间穿越,在几百部(集)红色经典、影视纪录片、堆堆叠叠的回忆录里翻越,我发现,寻找的初衷发生了变化,不,应该是在一次次灵魂洗礼当中,我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从小喜读史书,尤爱家乡历史。早些年,完成了一本历史文化散文集《故国中山》,思考古中山国地域人文特质为:仁厚实在、忠勇稳定、悲歌慷慨。此后一遍遍梳理历史,试图找个“形象代言人”,从乐毅、曹彬、赵子龙一路找,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平山团”,这个奋起抗战、一月组建而起的团,被聂荣臻司令员嘉奖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人民军队,让“人民子弟兵”的称谓由此传开。
    这支部队转战太行山,军功卓著;屯垦南泥湾,是359旅的模范;南下支队,作为主力驰骋南国,血洒湘粤,走过抗战末期最为艰苦的“第二次长征”;中原突围,解放战争冲锋在前;保卫延安,转战陕北,最后挺进新疆,平叛戍边。抗战中,前赴后继参加平山团以及其他八路军部队的有12056人,足足一个“平山军”。家乡平山县更是晋察冀抗战史上的一个典范,戎冠秀、王二小、曹火星等模范辈出,“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寸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部队上……”这歌声至今还在山梁飘荡。在细细寻找中,发现共和国的诸多领袖将帅都和这支部队情谊深厚,发现那本来“万里之遥”的白求恩大夫就战斗在平山团的身后,就行走在我的家乡!
    循着子弟兵的身影寻找,随着老战士的讲述,我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烈士”“勇敢”这些词汇不再模糊和抽象,而是王家川杀敌8人,最后咬着敌人手指,悲壮牺牲;是曹振国在炮弹落下的一刻,推开战友;是狭路相逢时二十八党员,在沉默中一个接一个站到队伍前面……唯一幸存的壮士说,“没有想过活着回来!”真实、朴素的烈士们鲜活起来,站立眼前。
    在悬崖上,几个女子被日寇追赶得走投无路,她们望着无底深渊感到害怕,于是摸出包袱里的蓝花瓷碗,遮住眼睛,纵身跳下去!以前读过八女壮烈投江,而这个细节更让我无限感慨!正如一位文友所说,任凭你妙笔生花,也没有真实的细节丰富、生动、震撼人心。如果说过去还有什么好奇和目的,那么在一番真实之旅以后,笔下随着泪水流淌的是慷慨与大义,是光辉与崇高。
    曾有人劝,你写不出《红楼梦》,也写不出《亮剑》,天天纠结在战争里,搞得很痛苦,不值得。但我一想到那些流泪的老兵们,依然迈开了寻找的脚步。我也许创作不出流传百代的作品,但我相信,这些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传承。斯诺在《西行漫记》的序言中说,他的书从最实际意义上来讲,是毛泽东以及诸多的红色战士们所创造、所写下的。他们的那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热情,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他还说因为历史本身就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文化,他只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么,我也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吧。
    而今,渐渐发现,在历史虚无主义面前,我变得非常有力量。
    (作者为报告文学作家,《寻找平山团》作者,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得者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